首页/ 干部工作 / 干部管理 / 正文

安塞区:打出“选育管用”组合拳
建设村级后备力量生力军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4-24 10:59 作者:张贵宝

延安市安塞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锚定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下气力健全村级后备力量“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破解了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难题,储备了一支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村级后备力量。

逐村研判“过筛子”,建好后备力量“蓄水池”

选准苗子,才能蓄足活水。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锚定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本土乡贤、优秀网格员等乡村先进群体,通过逐村“把脉问诊”、层层“过筛”选拔,真正把群众认可、能力过硬的好苗子选出来、用起来。一是摸清需求“精准画像”。由包联镇(街道)的区级领导带队和镇(街道)班子成员组建工作组,逐村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围绕“村里缺什么样的人”“需要补哪些短板”展开讨论,建立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电商服务等6类人才需求清单。同时结合日常走访,从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退役军人等群体中摸排“潜力股”,确保后备人选储备与村庄发展同频共振。二是多方荐才“开门纳贤”。推行“四荐三审两公开”机制,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乡贤联荐“四方荐才”,通过村级申报、镇(街道)初审、区级部门联审、区委组织部终审“三级把关”,对初步人选的工作实绩、群众口碑、带富能力进行综合研判,对存在负面清单情形的一律“一票否决”,严防“带病后备”现象。三是分类储备“动态更新”。对确定的村级后备力量以镇(街道)为单位按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类型分类建档,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对考核不达标的及时调整,确保“蓄水池”活水长流。去年以来先后有3名不符合条件人员被“筛”出后备力量储备库。目前全区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33人,其中35岁以下占比38%,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92%,致富带头人占比38%,队伍结构实现“年龄梯次合理、专业覆盖全面、能力适配基层”的优化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精心培育“压担子”,提升后备力量“续航源”

培育管用,关键在实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原则,构建“理论+实践+帮带”立体化培养体系,让后备力量在干中学、在事上练,真正练就扎根乡村、服务群众的硬本领。一是靶向培训“补短板”。围绕后备力量知识弱项、经验盲区,开设“订单式”培训课程。针对年轻后备力量,组织农技专家下田教种养技术、电商能手开课讲直播卖货;对缺乏管理经验的,开展村级事务规范、集体经济运营等专题培训。推行“线上+线下”双线教学,依托“学习强国”“安塞党建云平台”推送微党课89期,实现“碎片化时间”高效利用。去年累计举办实训专题培训班6期,组织233名村及后备力量赴延安、杨凌等示范基地观摩学习12场次,努力使各后备力量成为群众信服的“行家里手”。二是设岗定责“压担子”。按照后备力量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实践岗位,畅通后备力量参与村级事务的渠道,帮助其熟悉村情民情、尽快成长。对在村任职的后备力量,推行“履职承诺”和“擂台比武”,通过现场演讲、情景模拟等方式组织后备力量拼素质、比能力,在实战实训中提升履职能力;对在村但未任职的后备力量,由各村结合实际设置岗位,组织后备力量根据自身特长至少认领1个岗位,实行岗位目标管理,每年向村党员大会公开陈述岗位目标完成情况,推动发挥作用;对流动在外的后备力量,做实主题党日、政治生日、重要节日“三个必联系”,培养联系人定期通报村情民情、政策文件等,结合党员冬训组织开展1次座谈交流、举办1次项目推介,引导其主动为村联系发展资源,让后备力量在实战中锤炼能力。去年以来,全区233名后备力量牵头化解矛盾751起,推动建成产业项目56个,在实战中“强了筋骨”“长了本事”。三结对帮带“传经验”。建立“2+1”导师制,由1名镇(街道)干部和1名村“两委”成员共同帮带1名后备力量,制定“传经验、教方法、指路子”个性化培养计划。驻村干部带着走村入户讲政策,村书记手把手教矛盾纠纷调解、项目资金争取等“土办法”,让后备人才快速掌握“沾泥土、带露珠”的乡村工作法。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田间碰头会”“板凳课堂”96场,解决实际问题23个。

健全机制“墩苗子”,优化后备力量“结构层”

严管厚爱,方能墩苗壮骨。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推动后备力量“能进能出、优进绌退”,让后备人才在严管厚爱中墩苗壮骨、蓄能提效,为乡村振兴锻造一支能扛事、会干事的“生力军”。一是动态跟踪“育好苗”。制定《村级后备力量管理办法》,加强对后备力量的跟踪考察,准确掌握后备力量现实表现情况,按照“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原则,对不敢担当、不愿作为、群众公认度不高的村级后备力量,及时调整出信息库,确保后备力量“蓄水池”常备常新。二是双向同步“培好树”。坚持把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与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选拔推优机制,把思想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优秀青年吸收为预备党员,同步确定为村级后备力量加以培养考察。同时,与延安电大联合实施“雏雁提升”计划,全力提升村级后备力量学历层次。三是政策关怀“造好林”。坚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村级后备力量,对政治素质过硬、能力比较突出、群众比较认可的后备力量,在评先评优、推选“两代表一委员”时优先考虑,村“两委”班子成员出现空缺时纳入重点考察范围,充分调动后备力量干事创业积极性。

供稿:延安市安塞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