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宜川县将学习培训加实践历练作为干部作风能力提升的“营养剂”,将市场导向加便民利企作为营商环境突破的“助推器”,将解忧解难加强督导检查作为高质量项目推进的“发动机”,奋力谱写宜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学习培训+实践历练
推动干部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双提升”
抓学习培训,全面加厚知识积淀,为干部干事创业“充电赋能”,抓实践历练,把干部选派到群众中间,推动各级干部知民意、体民情、解民忧。以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促进,助推干部作风能力的全面提升。
围绕强化党员干部“八项本领”“七种能力”,在浙江大学开展“学用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实践2期;举办“丹州大讲堂”2期,邀请生态环境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等知名专家教授,为628名干部讲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市场化转型投融资新常态和投融资平台作用发挥等内容;分领域、分层级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等专题培训班11期,累计培训党员干部2065人。
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一线提升干部实践能力,选派经发、国资2个部门和7个乡镇11名干部,赴无锡高新区跟班学习锻炼,组建8支产业招商小分队和15个单一目标招商小分队开展招商,选派2名优秀年轻干部驻省秦创原跟班学习,选派47名优秀专业干部下沉村办企业专业训练。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和信访积案“旬解事”机制,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深化乡村振兴、医疗系统、住房保障、不动产登记、物业管理等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化解重点信访案件10件。
市场导向+便民利企
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和服务水平“双突破”
充分凸显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把群众的期盼、企业的需求,作为县委、县政府努力的方向,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从“企业侧”和“群众侧”问询答案。召开“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第一季度测评大会,邀请101家企业,对涉及营商环境的33个部门单位227名部门局长、业务副局长、科(股)长、一线业务干部“四类人员”开展现场投票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在全县通报。对测评分值较低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责令开展自查自纠,并将优化办事流程、涉企执法检查、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作为整改重点。
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主动为企业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先后两次组织60名民营企业家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专题培训。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对接企业需求,打通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确立28名县级领导和28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联系150家重点企业制度。在政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开展一把手“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谈体会”活动,争做企业的“金牌店小二”。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退税、清欠中小企业账款相关政策,最大限度为企业降成本、增效益:今年以来,退税减税降费640万元,累计清偿企业账款5530万元,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221笔1.39亿元。
截至目前,全县新增市场主体720户,新注册企业103户、增长33.77%,新入库“五上”企业4户;其中,外来企业注册落地32户。
解扣解难+督导检查
确保重大项目储备和项目建设“双推进”
用好项目解扣解难和督导检查,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肠梗阻”,紧盯项目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等关键环节,开足项目建设马力,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行项目建设全过程闭环管理、全流程跟踪推进、全要素服务保障,紧跟中、省、市投资导向,围绕县级9条产业链,坚守环境容量底线,树立系统观念谋划储备项目。截至5月底,谋划储备市级重点项目46个,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项目2个、资金1000万元,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7个、总投资3.88亿元。
围绕重点项目推进,定期召开县委全委会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现场盘点调度会,并把调度结果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成立联合督查工作专班,定期开展现场督查,加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周解难”例会制度,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堵点”“难点”。
截至5月底,23个市县重点项目开复工20个,开复工率86.9%;完成投资10.71亿元,投资完成率42.35%。其中,10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9个,完成投资9.56亿元,投资完成率44.67%。
(供稿:宜川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