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任用考察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察”的过程,更在于“用”的实效。唯有将常态化考察与精准化运用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这项制度的优势。
无任用考察,是在没有明确提拔任用意图的前提下,对干部开展的常态化、近距离、多维度考察,旨在打破“临阵磨枪式”考察的局限,将识人察人的功夫下在平时、融入日常。通过调研观察,全面掌握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表现和一贯作风,为选人用人提供扎实依据。然而现实中,无任用考察有时被视为可有可无,其成果也易被束之高阁,导致识人不深、用人不准。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精准识人需积累和沉淀,干部的真实成色往往蕴藏在日常工作的细节中、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中、在群众口碑的反馈中。要深入一线、贴近实情,在攻坚现场看干部如何啃硬骨头,在接访一线看其如何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也要从服务对象、同事群众的评价中听真话、察实绩。既要带“望远镜”审视干部的发展潜力,又要用“显微镜”洞察其言行细节,精准绘制“政治画像”和“能力图谱”,确保考察结果真实可靠、经得起实践检验。
无任用考察绝非“无目的考察”,其根本指向在于为党的事业发展精准选人、用人。要推动其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形成“考察—研判—培养—使用”的完整链条。对考察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及时沟通谈话,明确其优势和发展方向,结合岗位需要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对发现苗头性问题的干部,要早提醒、早纠偏,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要敢于、善于“搭台子”“压担子”,将干部放到关键岗位上摔打锻炼,让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使考察成果真正转化为干部培养资源。
无任用考察是手段,“有目的运用”才是关键。要推动考察成果从“静态档案”走向“动态运用”,建立干部“全周期档案”和“能力数据库”,实时整合平时掌握的信息、专项工作表现和考核数据,实现“一人一档、动态更新”。要打破信息壁垒,强化组织、纪检、巡察、审计、信访等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形成信息共享、交叉印证的闭环机制,确保识人更全面、用人更精准。
无任用考察的生命力,在于将“隐性考察”转化为“显性激励”,把“识人画像”对接到“知人”“用人”上。唯有让每一次“无任用”的观察成为干部成长的“导航图”和选人用人的“助推器”,才能建成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实绩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