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 正文

石泉县军民村:三个“新突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8-20 16:44 作者:陈伟 罗长兴

今年以来,军民村紧盯班子建设“后继乏人”、产业发展“模式单一”、基层治理“服务缺位”等难题,靶向施策,协同发力,以三个“新突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破解班子建设“后继乏人”难题,实现“人才梯队培育”新突破。思想引领,凝聚共识聚合力。把村级后备力量挖掘和培养工作列入支部年度重点工作、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承诺事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作为“分类指导、争先进位”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推进举措,先后2次召开党员大会专题研讨,达成了竭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需求”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的共识,为换届选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拓宽视野,广纳贤才添活力。发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熟、地熟、事熟”优势,要求每人至少推荐1名后备力量人选,共挖掘出潜在后备力量人选11名,先后培养1名年轻党员到村任监委会主任,吸纳1名30岁以下年轻人到村参与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聘请1名党员退伍军人到村任信息员,动员1名大学毕业生在村见习。实战育苗,重点培育强能力。提供岗位对4名重点培育对象进行实岗锻炼,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工作,让每名后备力量都牵头完成一件民生实事,树立干事创业的自信。同时实施导师帮带护航,每名后备力量都有1名村“两委”成员结对帮带,联村领导、村党支部书记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从思想解惑、规划引领、能力提升、团队融合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助推后备力量尽快成长成才。

破解产业发展“结构单一”难题,实现“多元融合发展”新突破。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自主经营模式,流转连片土地50亩,打造紫皮长茄预制菜基地,持续巩固提升“一园两厂三基地”建设成效。“一园”即建成一个县级农业示范园区,以杰鹏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为依托,年产富硒乳酸菌鸡蛋300万枚以上,可稳定劳务用工30人;“两厂”即东沙河米厂和军民红薯粉条厂,采取订单种植的方式,与村民签订水稻、红薯种植合同180亩,带动群众亩产增收300元以上;“三基地”即蚕桑基地、油茶基地和预制菜基地,山岔沟蚕桑农民合作社带动全村养蚕量稳定在800张以上,500亩油茶园管护和50亩预制菜紫皮长茄种植带动44户群众就近务工增收,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将突破20万元。

破解基层治理“服务缺位”难题,实现“服务效能提升”新突破。织密网格强治理,夯实服务“硬支撑”。深化“321”基层治理体系,将12名专兼职网格员嵌入治理链上,精细划分6个网格,实现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职能“一网统筹”,推动服务资源向网格集聚、治理力量向一线下沉,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4件,排除安全隐患7处。积分赋能促提升,激活治理“内动力”。积极探索实施人居环境积分制,制定10条评分标准,构建“每月小评补短板、季度大评促提升、年度总评树典范”的动态考评机制,通过“群众自评、邻里互评、干部参评”的多元方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先后打造了2个示范院落,表彰人居环境示范户15户,推动村容村貌由“短期清洁”向“长期美丽”蜕变。文化下乡润民心,涵养文明“软实力”。以“文化三员下乡”活动为抓手,立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精准对接群众喜好,采取“文化演出+理论宣讲”的方式,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先后开展电影下乡活动3次,庆“三八”妇女节活动1次、全民健身趣味运动会1次,推荐评选“好媳妇”“好婆婆”5人。

供稿:石泉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孟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