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阳县锚定“强组织、聚人才、优治理、促发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思路,创新推进“四抓四强”举措,持续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抓组织强堡垒,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山阳县以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为核心,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根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支撑。
开展争先进位。围绕“一强五好”目标,以“查组织建设短板,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等“四查四提升”活动为抓手,扎实开展村(社区)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行动。2024年“二类”党组织进“一类”党组织98个,“三类”党组织进“二类”党组织23个;分领域制定2025年进位计划,“二类”党组织拟进“一类”党组织51个,“三类”党组织拟进“二类”党组织2个。
育强骨干队伍。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题,着力培养“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乡村建设骨干队伍。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83个,乡村“CEO”76名;实施“归雁计划”38人、“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75人;调整补配村“两委”干部26人,培育储备后备力量1711人。
强化教育培训。制定印发《全县党员队伍“分级分类、集中培训”(2025—2028年)实施方案》和《2025年全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方案》,现已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39人,赴浙江大学开展党务干部能力提升培训49人;依托县党性教育中心、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接待县直机关、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等70余批次党员团队,开展党性教育人数达2000余人次。
抓人才强队伍,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山阳县大力落实“商山英才”计划,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各尽其能、各展其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动能。
用活“科技人才”。依托国家“组团式”帮扶政策驱动,加强“组团式”帮扶人才帮带培养,在和丰阳光公司成立珍馐食用菌研究院,在优源公司建立生猪科技小院,引进优良种兔、海鲜菇、香菇、富硒黑木耳等新品种13个,推广新技术20项,新建农业科技示范点6个,帮带本地技术人员128人。
留住“返乡人才”。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扎实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打好“感情牌”“情怀牌”,充分激发山阳籍在外优秀企业家回乡创业热情,吸引郭传武等17名优秀企业家返乡投资兴业,回流43名人才回乡创业。
培育“乡土人才”。推进市“六个一”人才计划,组建田间学校2所,实施“乡韵养鸡科普推广”等“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5个,开展油菜田间管理等实用技术培训班25期,现场技术培训40场次,培训农民4500余人(次),培育“田秀才”“土专家”228人。
抓治理强动能,架起乡村振兴“连心桥”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山阳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优化组织、强化网格、减负赋能,不断提升治理效能,让乡村更和谐、群众更舒心。
优化组织设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围绕新材料、康养、绿色食品等产业链建立功能型党组织,组建产业型党支部25个、区域型党组织9个、党小组288个。将主城区12个社区党总支调整为党委,重新组建片区党总支66个、党支部127个、党小组197个。
强化网格治理。深入推行“党建+网格化”和“党群联心卡”制度,发放联心卡11万余张,建成党群工作站、爱心驿站15个,实施“拆前台、建后台”24个。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开展党群网格员培训186次,组建志愿服务队232支,解决群众难题400余个。
从严减负赋能。扎实开展制度挂牌下墙活动,清理整治乱挂牌56个、不规范标识126个。加大保障力度,提高村办公经费445.5万元、村干部补贴787.76万元,为全县在职村(社区)干部预算缴纳补助“三险”和“工龄”、学历提升补贴245.6万元。
抓示范强引领,点燃乡村振兴“加速器”
典型示范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山阳县通过打造示范样板、领办实事项目、壮大集体经济,以点带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
抓点示范带动。高标准打造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示范点4个,完成“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24个,袁家沟口红色美丽村庄全面建成投入运行,漫川关镇万福村新一轮红色美丽村庄启动建设。
领办实事硬事。通过党组织书记带头领办、直接督办,推动解决一批农民增收、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县18名镇(街道)党(工)委书记、6名县直部门主管党委书记、30名县直部门党委(党组)书记领办实事硬事108件。
壮大集体经济。制定《山阳县激励村(社区)干部发展集体经济“五条措施”》,深化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为15个村(社区)投入村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1050万元,培育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13个,清零10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收入28个。
(供稿:山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