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调,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带头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降低公务活动成本,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并不是简单的“节衣缩食”,也不是对“好日子”的削弱,而是为了让“好日子”更可持续、更有保障,是以党政机关的“减法”换取民生福祉的“加法”。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显著增多,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临时起意的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强烈忧患意识和长远战略考量的主动选择。它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严把预算关口,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从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中解放出来,投向最关键、最紧迫的领域。这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优化配置,旨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办要事、办实事。
近年来,在财政资金的有力保障下,陕西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持续改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提供的坚实支撑。大力压减行政运行成本、严控“三公”经费、盘活存量资金资产,把省下来的钱更多地用于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及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业上,就能让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由此可见,“紧日子”与“好日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党政机关的“紧”,是为了换取百姓生活的“好”;行政开支的“减法”,是为了实现民生福祉的“加法”。古语有云,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彰显的是我们党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政治本色,体现的是未雨绸缪的底线思维和驾驭复杂局面的治理能力。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这一要求的战略意图,坚决驳斥任何将“紧日子”与“好日子”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宝贵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持续将有限的财力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强大动力,切实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转化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