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陕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牢记嘱托答好民生“幸福卷”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3 08:21 作者:周明

图为2025陕西省劳务品牌交流活动现场的“长安汉唐妆造师”劳务品牌展台(10月16日摄)。

“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如今挣钱、顾家两不误。”

“出门下楼,走进社区食堂,就可吃到便宜可口的饭菜。”

“家庭医保共济可以异地办理,这样的政策便民又实惠。”

……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四五”以来,三秦百姓对身边事的感受和口碑,成为陕西不断强化民生保障最有力的印证。

“十四五”以来,陕西牢记嘱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形成持续上扬的幸福曲线。

夯实就业这个民生之本

9月开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大四学生武文涛特意整理了自己之前考取的多个技能证书,以备面试所需。

“秋招季是求职的关键时期,多场特色鲜明的校园招聘会为我们毕业生带来了众多工作岗位,还有就业指导老师现场为我们辅导。”10月16日,武文涛在本校举办的西商融合发展联合招聘会上投出多份简历,并收到好几家企业的面试邀约。

就业乃民生之本,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从人社部门到教育部门,再到人力资源公司,陕西针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相继举办多场综合类招聘会、专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网络和直播招聘会。

“十四五”以来,陕西接连出台多项政策举措,重在协同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各地各部门按照部署,密集开展“10+N”就业公共服务专项活动,擦亮“乐业陕西 ‘就’在三秦”系列招聘品牌,建设高校就业服务驿站,有效促进人岗精准匹配。

就业,一头连着家庭幸福,一头关系社会稳定。端稳就业饭碗,是三秦儿女的期盼,也是陕西决意改善民生的目标。

“现在工作生活都挺好,在家就能完成藤编工作,每个月收入六七千元。”在外闯荡多年,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朝阳村村民李汉强选择回家乡当一名藤编师。

藤编这门老手艺像不断延展的藤蔓、竹条,串起了乡村的一二三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

在陕西,以“汉中藤编师”为代表的劳务品牌,让供需两端更好地实现双向奔赴。截至目前,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共培育认定劳务品牌158个,累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近400万人。

技能有了,钱袋鼓了,幸福生活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十四五”以来,陕西多措并举,从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就业服务、强化技能培训等方面发力,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就业。2022年至今年8月,陕西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63.26万人。

“我们将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劳务品牌培育、就业服务提质‘三项工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陕西省人社厅副厅长陈晓东说。

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

近日的西安古城,秋雨绵绵。中午时分,走进西安市新城区长乐社区的“饭大爷”老年餐厅,只见一派热闹温馨的场面。和往常一样,76岁的社区居民邓桂丽来到这里排队就餐。

“这里饭菜品种很丰富,都是家常菜。我们老年人给饭卡充值还有优惠。”10月14日,邓桂丽告诉记者,社区很多老年人是自己居住,有了社区餐厅,就餐方便不少。

一顿暖心饭,映照出陕西用心用情关怀老年群体的温度。

在陕西,越来越多的地方因地制宜构建灵活多样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暖心饭。

像“饭大爷”老年餐厅这样的重点惠民工程,全省各地都在推进建设。从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各类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助浴、助医等多样化服务。

“十四五”以来,陕西不断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不断织密的养老服务网络正用触手可及的服务、细致入微的照护,为老年人托起幸福晚年。

“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关乎民生、连接民心。

“孩子送来了,辛苦你们了。”

“放心去上班吧,孩子有我们照顾。”

10月15日一大早,西安市长缨东路社区居民郝月像往常一样,先把孩子送到社区托育中心,然后去工作。“家门口的托育中心既方便又放心,为我们上班族解决了大问题。”郝月告诉记者。

“‘一老一小’始终是我们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重点。我们推行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就是要让社区居民在楼底下、家门口享受方便实惠、质量有保障的养老及托育等便民服务。”新城区民政局局长朱增理表示。

一件件办到群众心坎里的民生“小事”,让陕西“一老一小”服务网进一步织牢织密,托住稳稳的幸福。

民生实事汇聚幸福增量

如果不是易地扶贫搬迁,在山里住了半辈子的冯红英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不仅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还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工作。

“搬迁之初还有点担心,现在看来是多虑了。下了楼就能上班,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方便。”搬迁至安康市汉滨区长岭诚信路社区的冯红英一家只掏了1万元就住进了三室一厅的新房。

此心安处是吾乡。随着后续各项扶持措施在一个个搬迁社区落地见效,陕西80多万名搬迁群众圆了“乐业安居”梦。

做好民生工作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三秦大地,让老百姓更暖心的民生服务还体现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落在实处,汇聚成百姓的幸福增量。

“我到医院做检查和后续住院,可以使用老公医保卡里的余额。这样的政策便民实惠,真好!”西安市民谢蕾的感受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在陕西,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让百姓有了更多“医”靠。“十四五”以来,陕西不断扩大医保“惠民圈”,实现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异地家庭共济,共济亲属的范围扩大至其参加基本医保的近亲属。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明亮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智慧教室、标准化的运动场……如今,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里里外外变了样。陕西通过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落实“双减”政策等系列举措,用心用情书写民生答卷。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十四五”以来,陕西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民生底线兜得更牢。

陕西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全民医保参保计划,截至今年9月,全省基本医保参保3692.18万人,其中,职工医保892.5万人、居民医保2799.68万人。

一切为了人民的期盼。在陕西,一项项好政策、一件件民生事,让三秦儿女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底气更足了。随着民生短板加快补齐、民生底线不断筑牢,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更加亮丽。

在亲历社区工作从“单一”到“多元融合”的周建玲看来——

“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服务”

10月15日,在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群众在上书法课。记者周明摄

自打入职社区的那一刻起,周建玲就与社区工作的“千头万绪”捆绑在一起。这一捆,就是数十年。

在西安市莲湖区劳动一坊社区,周建玲见证了社区的点滴变化:曾经破旧的楼房,如今明亮整洁;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如今绿树成荫;居民如今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社区的发展变化是城市进步的缩影。作为劳动一坊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的周建玲,正是新时代社区蝶变的见证者、亲历者、建设者。

劳动一坊社区人员结构复杂、人口流动性大,社区工作琐碎繁杂。这里的4700多户家庭1.3万多名居民始终牵动着周建玲的心。

有事情,找社区。这是社区居民遇到难题时的第一反应。对居民来说,社区服务是不可或缺的。10月15日,周建玲说,这些年,自己亲历了社区工作从“单一”到“多元融合”的蜕变。

社区工作,看起来是小事,却关系着家家户户的幸福指数。周建玲想做群众的贴心人,也在思考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担任社区党委书记以来,周建玲经常走家串户,了解社区居民的家庭情况,询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和需求,并详细记录在本子上。正因为这个习惯,周建玲对社区的每栋楼、每个单元,甚至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清楚。

“我不光是社区党委书记,还是一名社区居民。对方年纪大一点,那我就是知心妹妹;对方年纪比我小,那我就是邻家大姐或者阿姨。只有社区居民认为你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他们才会接受你。”周建玲说。

为小区改善脏乱差的环境、为居民开设兴趣班、邻里之间有了矛盾要耐心调解……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是居民心头的大事。

周建玲深知,解决社区脏乱差问题,仅靠16名社区工作人员远远不够。在挨家挨户走访之后,她总结出8个字:社区治理,教育先行。

周建玲有了一个想法:社区居民多是离退休职工,让他们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半小时,便可免费上兴趣班课程。这样既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又壮大了志愿者队伍,更可推进社区治理。

就这样,劳动一坊社区在西安首创社区老年教育基地,开设老年兴趣课堂。她多方聘请老师、拓展场地、增设课程,吸引学员参加兴趣班。每次上课前,她都会和学员一起打扫卫生。志愿者手臂上的红袖章渐成一景,温暖了群众的心。

“最初只有十多人参加兴趣班,现在已经有12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达1万余人次。”周建玲说,志愿服务队日趋壮大,孵化出“萤火虫”“向日葵”“小蜜蜂”等5支志愿服务队伍,构建起“人人做志愿、志愿为人人”的社区互帮互助、共建共治共享的志愿服务模式。

从“等群众上门”到“送服务上门”,多年来,周建玲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想方设法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准化服务,让群众更加有获得感。

“我把她当成自己姑娘一样,亲切得很。来了社区以后,她把这儿治理得井井有条,谁家有困难,谁家不和,没有她不管的。”居民李桂萍的评价,早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周建玲是省人大代表,也是党的二十大代表。“有难题,找‘周姐’。”在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街道,群众在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有这样一个共识。

“十四五”以来,周建玲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带领劳动一坊社区由一个普通老旧社区发展成为全国先进社区。社区变了样,居民的精气神也变了样。

近期,周建玲又在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事情忙碌着。“这样的惠民工程是好事,也是老百姓的期待。”周建玲坦言,“做好社区治理、改善社区环境,需要多方合力来推动。我们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服务,希望能与各方力量携手把民生实事办好。”

记者手记

民生之重在情怀更在担当

民生二字,重若千钧,关乎千家万户的冷暖。

三秦大地上,一幅幅日常生活画面让人难忘:充满欢声笑语的老年兴趣班、孩子在奔跑游戏的幼儿托育中心、热闹温馨的便民餐厅……这些看似寻常的画面,背后是陕西民生保障体系的日渐完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什么是好的民生政策?

一组组数据折射出沉甸甸的获得感。它不仅仅是文件上的数据,还是老人接受上门医疗服务时安心的眼神,是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后稳定的收入,是社区居民面对整洁环境时舒展的眉头。

民生政策为人民,群众脸上扬起的笑脸、发自内心的欢笑,或许才是对于好的民生政策的最真实表达。

陕西的实践告诉我们,民生政策既要有制度设计的高度,也要有覆盖范围的广度,更要有落实执行的温度。政策从制定到落地,最后体现在群众脸上的笑容,这“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打通,需要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

可以说,民生保障不是单项突破,而是系统推进;不是临时救助,而是长效机制;不是政府独唱,而是社会合唱。只有真抓实干合力托起稳稳的幸福,三秦儿女奋进新征程才能有劲头、有奔头。

受访的一位基层干部说:“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这个初心不能忘。”这句话道出了民生工作的本质——它需要技术,更需要温度;需要投入,更需要用心。

民生是什么?说到底就是每个普通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个需求摸准,把每一项政策落实。

政策的温度层层传递,最终温暖每一个平凡的你我,这就是最好的民生答卷。


链 接

“十四五”以来,陕西困难群众救助标准稳步提升,178万低收入人口与529万关注对象被纳入监测数据库,51项预警指标织就“早发现、早介入、早帮扶”防护网,1.6万个养老服务设施托起“夕阳红”,全省县(市、区)婚姻家庭辅导室实现全覆盖。

2022年以来,陕西通过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为企业累计减少成本167.76亿元,稳岗返还累计36亿元,就业补助资金累计支出96.3亿元,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累计205.06亿元,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

“十四五”以来,陕西全面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动态调整补贴标准,平均每年约有61万名残疾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有45万名残疾人享受重度护理补贴,实现应补尽补。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