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港站(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陕西,距离世界有多远?
看陆上:15天,陕西制造的康佳家电就能运抵欧洲市场;7天,产自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面粉就能走进陕西人的厨房。
看空中:11小时15分钟,来自陕西的旅游团就能直达8000多公里外的伦敦;14小时13分钟,超过100吨的“陕西造”即可抵达北美洲腹地芝加哥……
“十四五”以来,陕西立足向西开放重要基地定位,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抓手构建支撑有力的全域开放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构建多维立体交通网,释放改革发展新动能,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打开发展新天地。
通道升级:构建多维立体交通网
10月17日16时21分,在安康市恒口铁路物流基地,一列满载1352吨俄罗斯优质大麦的中欧班列,向重庆团结村站驶去。
自莫斯科始发,经霍尔果斯口岸清关入境,在安康分拨,直奔重庆……安康首趟中欧班列回程分拨专列正式开行。
“未来每月会有超18列回程班列在线运行。‘欧洲—安康—长三角’铁水联运标志着中欧班列‘进口集结+分拨辐射’物流模式在陕南地区落地。”安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安康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分中心之一。随着中欧班列(莫斯科—安康—重庆)分拨专列常态化运行,作为中欧班列(西安)国内支线的“安西欧”路线,从“单向出海”迈入“双向循环”新阶段。
从最初的“孤军深入”到如今的遍地开花,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18条国际运输干线覆盖亚欧大陆,26条“+西欧”线路集结国内货源,西安与青岛、宁波等港口合作开通6条铁海联运班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正加快形成。
“钢铁驼队”行稳致远,“空中丝路”也焕新升级。
10月4日21时许,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运区灯火通明,卡麦柯斯航空执飞的西安至米兰货运航班准时升空,满载55吨电子配件、家居百货等跨境电商货物飞赴欧洲。
这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今年新增的第五条国际货运航线,标志着陕西“空中丝绸之路”再添新通道。
截至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货运航线20余条,通达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三季度,陕西航空进出口贸易总值1936.5亿元、增长8.2%,其中出口1221.2亿元、增长15.5%。
依托全货机航线密集布局和跨境电商业态融合,西安加快构建辐射全球的航空物流网络,实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高效联通,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陆空联动、多式协同,以航空、铁路为支撑的多维立体交通网,正成为陕西联通世界的重要桥梁。
依托中欧班列和国际航空网络,陕西深度融入全球经贸体系,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加速打造“通道+枢纽+产业”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制度创新:释放改革发展新动能
在位于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示范区片区的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去年6月投产的DHA藻油生产线开足马力、加紧生产。
“得益于自贸区和综保区的叠加政策优势,今年1至7月,公司出口总值达1.2亿元,同比增长29%。”10月17日,说起最近的外贸成绩,公司副总经理杨鹏脸上难掩欣喜。
陕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植物甾醇酯出口企业之一,专注于功能性食品配料、天然香料及生物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如何助力企业稳步走出去、走得好?
依托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杨凌示范区对外向型企业开展一对一包抓,建立关地联动、关企联动等机制,同时提供7×24小时预约通关,让企业进口原料和出口成品的通关效率大幅提升,物流成本降低15%以上。
“我们通过定期走访,精准掌握企业动态,目前已为20余家企业提供了进出口备案专项指导,及时解决企业在通关、退税等方面的问题,并联合推进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工作,有效拓展企业的业务渠道。”杨凌自贸办综保管理科副科长朱小京说。
制度创新释放出的强大动能,正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越来越多像海斯夫这样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自贸试验区是陕西改革开放的重要试验田。从制度创新到产业升级,从内生增长到对外开放,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累计形成创新案例985项,38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106项在陕西省复制推广,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70%的进出口贸易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1/3以上。
今年7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陕西自贸试验区在全国22个自贸区中排名第九位。
如今,陕西自贸试验区正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让陕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抢占先机。
产业赋能: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10月18日,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洗碗机钣金件一次性自动冲压成型,20秒即可完成内胆组装……“今年洗碗机的销售目标是20万台,60%以上产品将销往海外。”公司总经理陈钊说。
由于生产基地邻近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的产品完成生产后一天内即可装箱发货,储存、运输和中转等综合成本可降低三分之一。“中欧班列的运输时间只需15天左右,比海陆联运节省了近一个月时间。”陈钊感慨。
以通道促贸易,以开放促发展,陕西内陆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陕西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全线增长,对中亚国家进出口74.9亿元,同比增长17.3%。
这是陕西开放型经济潜力持续释放、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陕西企业加速出海,将技术、标准和服务融入全球产业链,越来越多的陕西特色优势技术、产业在海外开花——
在吉尔吉斯斯坦,陕煤集团所属中大石油炼油项目可生产各类成品油200余万吨、约占当地成品油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还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300余个;
在乌兹别克斯坦,采用了隆基Hi-MO系列高效光伏组件的中亚地区单体最大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达24亿千瓦时,每年可为该国节约天然气5.2亿立方米;
在沙特阿拉伯,湄南高科自主研发的防水保水新材料成功应用于荒漠化治理,有效缓解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中东生态治理提供“陕西方案”;
……
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稳、底气更足。
从智能制造到绿色能源,从技术输出到标准引领,随着陕西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陕西制造”“陕西创造”走向世界。
带领企业将陕西“智”造推向全球50多个国家的卢威表示——
“这不仅是产品出口,还是生态治理经验的输出”
卢威(左)带领团队在榆林毛乌素沙地考察(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10月17日,西安湄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湄南高科”)的总部产业基地项目——空港生态环保新材料产业集群项目正加紧施工。
开工近2个月以来,湄南高科董事长卢威紧盯每一个施工环节,期待着项目早日建成。
这个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聚焦防水、保水新材料规模化生产及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应用,建成后将成为湄南高科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总部产业基地,可带动企业产能12万吨、年产值突破25亿元。
“就在4年前,我们还是仅有十几平方米办公室和七八名员工的初创企业。很难想象,我们能如此快地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链,将陕西‘智’造推向全球50多个国家。”卢威说。
2021年是卢威创业路上的关键转折点。
彼时,他已在央企深耕多年,参与了国内外数十个重大基建项目,却始终被一个难题困扰——漏水。“住宅楼顶渗水、高层建筑防水失效,看似是小事,却关乎民生与工程安全。”卢威说,对破解行业痛点的深度研究,推动了自己创业。
从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卢威带领团队启动了粉体新材料的中试研发。
“这种新材料提取自植物和非金属矿物,生产中无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其原料成本仅相当于传统石油基材料的50%至60%,在零下50摄氏度至250摄氏度均可达到稳定防水效果。”卢威说。
很快,卢威团队的研究成果引来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东风”。2022年夏天,空港新城秦创原工作部人员主动上门,不仅提供了2500平方米的一体化厂房,还定制了全流程科创服务以及政策支持。“这不是简单的场地支持,而是帮我们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卢威感慨,通过中试后,湄南高科的粉体新材料在郑州地铁项目中得到首次应用,解决了传统防水材料易开裂、寿命短的问题。
2023年7月,湄南高科正式入驻空港新城。当年10月,生产线投产,仅用两个月营收就超过1800万元。2024年,湄南高科销售额达1.3亿元。
基于粉体新材料的隔水特性,卢威团队先后研制出防水沙、保水剂,并将其综合应用于沙漠治理。
“先挖走一定深度的沙子,在底层铺上防水沙,再撒上保水剂,最后盖上原来的沙子,不但可以固定表层沙土、改善沙体性能,还能种植物。”卢威解释,“沙子保水能力差,铺上防水沙就能形成隔水层,防止雨水下渗。在隔水层上,保水剂与沙子混合,形成‘微型水库’,遇雨水或灌溉,就可以将水存起来,供植物吸收。”
“国外同类型产品一般只能吸收自身重量100倍左右的水分。我们的保水剂最多可吸收自身重量1800倍的水分,将雨水、多余的灌溉水和肥料储存起来,在干旱时缓慢释放。它能使种子发芽率提高10%至15%,提早出苗2至3天。”卢威说,湄南高科的保水剂还可重复使用,大幅降低了沙地改良治理成本。
2023年,在甘肃酒泉的光伏治沙实验现场,卢威团队面对的是“上层沙漠、下层盐碱地”的复杂地质条件。“不同区域的地质、降雨情况不同,不能用一套方案‘打天下’。”他带领科研人员驻扎现场一个多月,每天监测土壤湿度、植物生长情况,最终摸索出“防水沙+保水剂”的复合治理模式,在沙地上种活了沙棘与苜蓿。
如今,湄南高科的防水沙、保水剂已规模化应用于西北地区荒漠化改造、治理和盐碱地改良等,覆盖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凭借技术优势,卢威将目光投向全球,深度参与阿联酋、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沙漠治理项目。
2023年12月,首届中国陕西商品迪拜展上,湄南高科一举拿下阿联酋3亿美元采购合同,让陕西粉体新材料首次进入中东。2024年,卢威又带队开拓沙特市场,公司全年销售额突破1.3亿元。
“中东沙漠地区的治沙需求和我们的技术高度契合。这不仅是产品出口,还是生态治理经验的输出。”卢威说,截至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到访湄南高科,累计签订订单金额超20亿元。
从央企工程师到科创企业家,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到全球市场的崭露头角,卢威用粉体新材料守护城市基建安全,滋养沙漠里的绿色希望。
卢威表示:“我们将继续扎根陕西,把技术做深、把市场做广,让更多‘陕西智造’服务国家战略、走向世界舞台。”
记者手记
用好强陕兴秦关键一招
看着繁忙的西安国际港站,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的“成绩单”让人感慨万千。
正是因为把扩大开放作为强陕兴秦的关键一招,陕西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中,不断描绘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这关键一招,破“腹地”之困,让内陆变身开放前沿。搭乘中欧班列(西安),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直达欧亚大陆腹地,中亚的面粉、蜂蜜、红酒则摆上老陕的餐桌。从“借港出海”到“在家门口通关”,开放让内陆不再是发展短板,而是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
这关键一招,赋产业之力,让陕企出海动能澎湃。开放搭建起全球合作的桥梁,陕汽依托“一带一路”布局海外工厂,重型卡车出口量稳居行业前列;隆基绿能以开放视野整合全球资源,光伏产品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卖单品”升级为“建链条”,开放让“陕西制造”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更赢得话语权。
这关键一招,活文脉之魂,让千年文明走向全球。开放推动了文化传播,“兵马俑”借助VR技术走进海外展厅,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吸引全球影人会聚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唐装舞者与外国游客同框成“网红”场景。开放让千年文明成为与世界对话、让全球共情的鲜活力量。
破的是地理局限,立的是产业优势,活的是文化根脉,聚的是发展动能……开放不仅重塑了陕西的区位优势,更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三秦大地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拥抱世界。
链 接
中欧班列(西安)18条国际运输干线覆盖亚欧大陆,26条“+西欧”线路集结国内货源,西安与青岛、宁波等港口合作开通6条铁海联运班列,形成“内陆集结、全球分拨”的现代物流体系。
今年1月至8月,中欧班列(西安)开行4069列,同比增长12.4%。其中中欧方向开行3090列(去程1215列、回程1875列),中亚方向开行979列(去程539列、回程440列)。运送货物总重454.8万吨,同比增长11.9%。发送41.1万标箱,同比增长8.2%。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超过3万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加快形成。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拥有飞往亚欧大陆最短航程,开通国际客运航线59条,通达25个国家、52个主要城市,联通19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34个航点。
从西安出发,2小时航程可覆盖我国75%的领土和85%的经济资源,5小时覆盖全亚洲城市,12小时覆盖全欧洲城市。
(记者 郝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