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半岛东部、胶莱平原腹地,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传说中它是大禹的封国,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便有地名出现,秦代始置县,有2000多年的建置史,这就是我的家乡高密,高密也被称为“凤城”。
我生长在这里,常常为家乡高密感到自豪,这里不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青山环绕下,胶莱运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流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高密还是一片有抗战记忆的红色土地。在抗战时期,胶莱河畔发生过抗击日寇的孙家口伏击战。孙家口离我家住的村子不远,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心里充满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憧憬着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保家卫国。20世纪80年代,我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圆了自己的梦想。如今离开家乡已经三十余载。
今年7月,我回到家乡,特意来到高密市东北乡探访当年孙家口伏击战旧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驻守山东的国民党军溃逃,日军迅速占领了山东。日军侵入山东境内后嚣张跋扈,小股部队四处侵袭,无恶不作。日本侵略者为了全面控制山东境内胶济铁路和平诸公路,用武力强迫乡亲们放弃农耕生产,强征男劳力修筑铁路和公路,并四处烧杀抢掠,制造了淄川河东村屠杀事件,激起了山东人民的强烈愤慨。胶济铁路等重要交通枢纽被日军控制后,胶莱河畔一时间成了胶东抗日的前沿。
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8月22日至25日,洛川会议召开,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领导下,抗击日军的地下武装在胶东以及青岛崂山一带秘密组建。
胶莱河畔的伏击战,就发生在1938年春天,老辈人曾详细地讲述过那场战斗经过。当时高密地区的游击队收到情报,得知有日军车队要经过孙家口村,高密孙家口村位于胶莱河畔,地处高密、平度、胶州三县交界处,是胶平公路的重要节点。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成为游击队选择伏击地点的首选。孙家口村北有一座长约41米、宽约2.5米的石桥,名叫青纱桥,桥面狭窄,具备伏击条件。
刚刚组建的游击队约有400余人,战斗力参差不齐。但游击队采用了正确的战术,以孙家口村为依托,在青纱桥两端设伏,出其不意地打击日军,把日军军车控制在桥面上,使得鬼子首尾不能相顾。游击队员们在孙家口村内、村外以及公路两侧的沟渠布防,孙家口村的村民们也积极参与了这次伏击行动,一些村民假装在田地里耕作,为游击队提供掩护,一些村民主动为游击队运送武器和弹药。
1938年4月16日,一切布置完毕、准备就绪。游击队员们紧握着手中的武器,眼睛紧盯着村口的方向,彻夜未眠。随着东方泛起鱼肚白,远处传来了汽车的马达声,八辆日军的军用汽车由北向南驶来,一步步进入游击队设下的伏击圈。第一辆车顶上架着一挺重机枪,耀武扬威地向石桥驶来,刚下桥便遇到游击队埋设的路障,轮胎被耙齿扎穿,被迫停了下来。汽车一停,立即遭到两边游击队伏兵手榴弹的袭击,突如其来的袭击让鬼子猝不及防,一时间车厢内的鬼子被炸死、炸残,没有了抵抗能力,重机枪也失去作用。后面的汽车拥挤在狭窄的石桥上,前进不能、后退不得,埋伏在村子里的游击队员和村民们点燃浸了汽油、煤油的高粱秸秆、干柴棍,抛向鬼子汽车。鬼子的汽车被火海包围,只能蜷缩在车厢里,游击队员又把准备好的石灰粉包抛向鬼子汽车,石灰粉飘散开,迷得鬼子睁不开眼睛。高温烧灼的汽车油箱爆炸声和土制手雷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浓烟翻滚着直冲天际,游击队员和村民们高喊着“冲啊”“杀鬼子”的口号,用锄头、铁叉和大刀作为武器,一次次向鬼子发起冲锋。鬼子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大多被烧死或被手雷炸死,少数鬼子弃车逃跑、顽抗不降,死于追击的游击队员的锄头和大刀下。这场战斗长达五个小时,游击队员们英勇奋战,最终击毙39名日军,缴获重机枪一挺、鬼子汽车一辆以及手榴弹、子弹等大量战利品。在激战中,游击队员们也付出了很大牺牲。
在高密红高粱抗战纪念馆,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听众沉浸其中,仿佛置身当年的战场。展品中游击队员使用的手榴弹、锄头和大刀,还有一件件战利品,如日军指挥刀、大盖步枪、子弹、头盔、军用地图等,无不显示那场战斗的激烈。听众们都由衷地感叹游击队员的英勇善战和抗敌精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装备简陋的胶东游击武装,敢于面对骄横的日本侵略者,痛击日寇,表现了齐鲁大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孙家口伏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胶东人民的抗日热情和士气,坚定了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傍晚时分,我来到青纱桥边,站在当年战斗的发生地,怀着敬仰的心情,缅怀先烈。青纱桥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将不屈的精神刻进每一道大条石的年轮。我再次感受到家乡人民敢于牺牲、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只要我们把这种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也一定能够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