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目前,西安拥有61家先进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多点开花、全域推进”——

产业“智”变 群雁齐飞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6 08:52 作者:郝颖

一分钟下线近200瓶中药合剂;一天生产1万件新能源高压线束;一年光纤光缆产能达“双千万”……在西安,一座座智能工厂内,“智慧”生产线高效运转。

今年,陕西省发布2025年度(第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西安市共有61家企业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

细看这份名单,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集群均有企业入选,一幅“多点开花、全域推进”的智能制造图景正在西安加速铺展。

一座“无人”智能工厂

9月11日,记者来到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福制药”)的大健康生产基地,只见机械臂精准地将一箱箱生血宝合剂稳稳码放。

“你看,这里平均每分钟就有近200瓶合剂下线。”幸福制药生产总监王武指着生产线末端堆放的产品箱说。

这样的效率,放在几年前是不敢想的——那时的中药车间,各个制药环节全靠人工衔接,流程零散又耗时,一天只能生产5万瓶合剂。

如何破局?幸福制药选择向智能化变革。

近年来,从引进先进技术,到量身定制智能设备,再到打通全流程数据链路,幸福制药一步步啃下“硬骨头”。

如今再走进生产车间,看不到往日忙碌的人工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全自动化“连续流”生产线,从提取、浓缩、离心、配置、灌装到外包装一气呵成,几乎不用工人干预。

“现在合剂生产线日产能达到30万瓶,每天能多满足25万患者的用药需求。”王武说。

除了更智慧外,中药工厂还变得更绿色。

以前,工厂制药每年产生2万多吨药渣,得花钱请人运走处理,现在,在药渣处理区,原本要被丢弃的药渣,经过干燥、粉碎等工艺,摇身变成有机肥料。

“单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公司增收400多万元,还为行业解决药渣处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王武感叹。

一套“柔性”生产模式

眼下,西安市高度重视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越来越多的智能工厂创新推进“柔性”生产。

9月8日,记者走进陕西万方天运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方天运”)的智能工厂,看到新能源高压线束生产线上,一件件线束产品正有序下线。

如今,在万方天运投资4500万元打造的智能工厂,平均每天就有1万件线束产品诞生。这些产品经过下线、组装、质检、包装等环节,将被送往全国各地的车企。

“我们接到的客户订单,大多是小批量、定制化的,不同车企对线束规格、功能要求都不同。”万方天运总经理杜岳峰说,为满足客户需求,智能工厂构建了“柔性”生产模式,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现小批量快速交付。

目前,万方天运智能工厂人均日产出从50套提升至85套,从订单接收到交付周期由7天缩短至3天。

无独有偶。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西安欧得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得光电”)的智能工厂,一场“智”变正在上演。

“手机屏、电视屏能点亮,靠的就是我们生产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欧得光电董事长任莺歌介绍,这类精细化工产品品类繁多,生产要求千差万别。

“经过智能化升级,我们不仅能支持多品类产品同时生产,还大幅提升了小批量订单的响应效率。”任莺歌说。

截至目前,欧得光电已研发新品3000多项,百余种材料实现量产,从智能手机到VR设备、高端汽车,都能找到这里生产的“发光因子”。

一条“智慧”升级之路

9月10日,在西安西古光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古光通”)光纤车间,一根直径15厘米、长3米的预制棒被送入2000摄氏度的高温炉,不一会儿便被拉成125微米的光纤,随后进入光缆制造车间。

令人惊讶的是,从拉纤到成缆,整个生产过程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

这样的产能与效率,离不开5G技术的硬核支撑。

“5G技术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让工厂各个设备之间实现无缝通信和协同作业。”西古光通光缆生产负责人张刚飞说,应用5G技术后,工厂设备响应速度快了60%,质检效率是人工的15倍,连生产异常都能及时发现。

如今,作为我国第一家研发生产光纤光缆的企业,西古光通的光纤光缆年产能达“双千万”。

西古光通还成立了系统集成事业部,不断开拓新场景,搞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用5G、AI做了校园‘镜像空间’,并和西安10多所学校达成合作,在校园隐蔽角落安装AI预警设备,为校园安全护航。”西古光通系统集成事业部设计研发负责人杜学文介绍。

据统计,这部分新业务已累计创收8500万元,让企业在制造之外,又开辟了一条“智慧服务”的新赛道。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下一步,西安将梯次推进更多企业应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更多传统工厂向“聪明”工厂跨越,让“智”造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