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灵光一闪”,数亿元资金的项目便拍板上马;招商会上胸脯拍得震天响,落地时,优惠政策却成一纸空文;等到问题暴露,人早已收拾妥当转身离场——这般“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戏码,仍在一些地方上演。
近日,一则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通报:桂林市某县脱离县情实际,盲目上马价值十数亿元文旅项目,结果资金链断裂、工程烂尾,建成设施大量闲置,引发群众强烈不满。
细察这些“三拍”干部,表面是作风漂浮,根子却深藏在扭曲的权力观和迷失的政绩观之中。他们将分管领域视作“自留地”,把科学论证当成“绊脚石”,凭“感觉”决策、依“喜好”立项——如此,公共资源成了任意试错的“赌注”,群众利益成了可以轻付的“代价”。这绝非敢作为,而是乱作为。这种“权力任性”,骨子里是脱离实际、漠视群众的官僚主义,更是一种隐蔽的懒政怠政。
更值得警惕的是“拍胸脯”背后的急功近利心态。个别干部不屑于“百姓叫好”的潜绩,却沉迷于“领导看重”的显绩。在他们眼中,“一步一个脚印太慢,突击亮相才显能耐”。长远规划为“短平快”的网红项目让路,扎实调研被浮夸承诺取代。这样做的结局往往是“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不仅透支政府公信力,更动摇地方的发展根基。
而“拍屁股走人”则是彻底抛弃了责任担当。当问题浮现,一些干部早已找好退路:要么推给历史条件,要么甩锅客观因素,要么干脆“与我无关”。几句轻飘飘的辩解,背后是对初心使命的淡忘,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
治理“三拍”痼疾,须系统施策、标本兼治。
要把准政绩观的“方向盘”。真政绩,不求数字光鲜,但求民生实惠;不图一时显绩,只图长远发展。要坚决破除“唯GDP”迷思,拒绝“昙花一现”的面子工程,以实绩和长效取信于民。关键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子”。以刚性规则遏制“权力任性”,将调研、论证、评估、决策固化为不可逾越的“铁流程”,让每一项决策都晒在阳光下。监督问责必须利剑高悬、长出“牙齿”。要构建全覆盖的监督网,对因“三拍”导致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绝不因时过境迁而姑息,绝不因岗位变动而免责,彻底打破某些人“一拍就走”的侥幸幻想。
干部干字当头。只有脚下多沾泥土、决策科学接地气、承诺掷地有声、担当负责有我,才能彻底告别“三拍”作风,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