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种”出中国中亚农业合作新未来

——看农科城杨凌如何深耕丝路沃土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8 08:10 作者:付玉玮 通讯员 万英俊 郭媛媛

见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哈萨克斯坦工作站揭牌,发布新书《中国种子——我在哈萨克斯坦种小麦》俄文版,参加“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国际学术研讨会……

今年夏天的中亚之行,对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来说,既充实又难忘。

这是张正茂今年第四次踏上熟悉的黑土地。

自2017年首次奔赴哈萨克斯坦参与建设中哈粮油作物生产科技示范园起,张正茂便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此后每年,他带领团队多次前往中亚地区,将中国先进的宽幅沟播技术带到中亚,精心培育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杨凌示范区依托干旱半干旱农业技术优势,积极与中亚国家开展农业合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和中亚国家人民群众的餐桌,还向中亚国家展示了农业发展的更多可能,开辟出充满希望的丝路沃土。

中国方案扎根中亚田野

走进张正茂的办公室,办公桌后方的中亚地图格外醒目,星星点点的标记清晰记录着他的足迹。

每到过一处,张正茂都会在地图上圈出来。“看,这十几个圆圈都是我在哈萨克斯坦工作过的地方。”9月5日,刚从哈萨克斯坦回国不久,张正茂又开始筹备下一次中亚之行。

这张地图记录了张正茂的科研旅程,也见证着陕西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坚实步伐。

哈萨克斯坦是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那里土壤肥沃、光热资源充足,是小麦种植的理想之地。然而,哈萨克斯坦小麦存在抗病性与抗倒伏性不足的短板,而中国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哈双方在农业领域优势互补,合作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张正茂说。

为了培育出更“服”哈萨克斯坦水土的“金种子”,张正茂团队联合甘肃、新疆等地的育种力量,创新采用异地穿梭育种法——让种子在中国不同生态区“旅行”,历经多种环境考验,优中选优。

目前,张正茂团队已为哈萨克斯坦“量身定制”120多个优质小麦品系。这些“中国种子”较当地品种最高增产60%。

汗水浇灌,终见硕果。喜讯,从地图上的一个个标记点不断传来。

“前不久,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首次试种的新品种迎来丰收!”张正茂兴奋地分享着跨国合作的喜悦。

刚过去的8月,张正茂的行程非常充实——在撒马尔罕参加“丝绸之路小麦创新联盟”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世界各国农业专家深入交流;将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和配套种植技术方案带到撒马尔罕,开展更大规模试种与示范。

穿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国农业科技的“合作版图”不断扩大,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丰收希望。

跨境链条畅通“双循环”

“中国种子”在中亚田野的蓬勃生机,正有力驱动着更深层次的产业协同与贸易畅通。

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刚刚建成的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吉苹果示范园吸引了当地农户前来参观。

“示范园使用的是我国优质矮砧密植苹果种苗和管理技术,这里的农场主对我们的苹果种植技术和滴灌设备非常感兴趣。”9月5日,回忆起前段时间的吉尔吉斯斯坦之行,王志皋深有感触。

作为杨凌国合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皋亲历了多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从无到有。

这些年,杨凌示范区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建设了14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完成了110多个优良农作物品种的对比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示范推广的过程,也是民心相通的旅程。

“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让当地农场主直观了解了我们推广的良种和先进农机装备。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度大大提升。”王志皋介绍,今年上半年,来自中亚国家的农机装备订单持续增长。

目前,杨凌示范区已与瑞士、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农业国际合作不断向纵深拓展。

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奔赴”的成果接连涌现。

哈萨克斯坦的食用油、吉尔吉斯斯坦的手工艺品……在杨凌综合保税区,开业不到一年的上合生活馆跨境商品体验中心商品琳琅满目、人气颇旺。

“结合对中亚等海外市场的深度调研,我们今年进一步丰富了出口品类。”杨凌国合上合生活馆品牌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宁介绍,尤其是为中亚市场定制的电饭煲、吐司机等小家电,销量很不错。

在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系列农业交流合作平台的带动下,2024年杨凌示范区进出口总值达13.42亿元,连续6年平均增长20%以上。

青年人才筑起“丝路桥梁”

走在杨凌街头,阿依穆常被市民拦下问路,用简单的中文回应后,对方才恍然大悟:“哎呀,还以为是咱陕西女娃!”

棕色的长发、明亮深邃的双眸,说起话来,哈萨克斯坦姑娘阿依穆脸上总挂着爽朗的笑容。

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召开前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研究大学签订“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合作办学协议。去年3月,阿依穆和她的3位同学成为首批学员。

“没来之前,总觉得中国很遥远。”初到中国时,阿依穆心里有些忐忑。

如今,阿依穆早已融入这里的生活,饺子、凉皮、油泼面成为她离不开的美食。

青年寄托着中国同中亚交流合作的美好未来。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阿依穆的家乡举行。她一直关注着峰会的相关新闻。

“峰会期间,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在我的学校揭牌,而且联合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就有食品加工和安全,和我的专业方向正好一致。”毕业后,阿依穆计划回国加入联合实验室,将在中国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家乡的发展中。

像阿依穆这样的留学生,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500余人。

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和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等涉农人才培养平台,杨凌示范区与中亚国家交流合作的青春纽带愈发紧密。

“我们已经举办了120多期农业技术援外培训、专项培训。数千名青年来到农科城学习,又带着‘中国经验’活跃在全球农业领域,为国际农业技术互鉴搭建沟通桥梁。”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外办主任、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马静说。

乘着中国—中亚合作的东风,如今,越来越多的外籍青年深度参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互通,将陕西视作第二故乡,将中国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