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二日,学员在陕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上接受培训。记者 付玉玮摄
“大家好,请将摄像头调到自拍模式,调整好角度……”8月26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堂AI与短视频制作培训课上,来自浙江的互联网营销讲师正为170余名“头雁”学员讲授如何打造个人IP、推介农产品。
这是今年陕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以下简称“头雁”项目培训班)的一幕。
7月28日,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的“头雁”项目培训班开班。项目首期170余名学员相聚农科城“充电取经”。今年,“头雁”项目培训班围绕粮油、生猪、蔬菜、茶叶、中药材等10个主导产业,为600余名产业带头人量身定制为期一年的培训计划,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头雁”。
精准赋能 锻造过硬本领
8月27日19时许,“头雁”项目培训班学员孙千钧结束晚餐后回到宿舍,专心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当晚,她将自己用AI制作的菌类产品详情页分享到小组学习群。新颖的设计赢得大家的点赞。
35岁的孙千钧是汉中市南郑区菌类产业带头人。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孙千钧一直在成都工作。“我的家乡在秦巴山区,那里自然资源丰富。我想尽己所能回报家乡。”于是,2019年孙千钧毅然返乡创业,成为一名“新农人”。
回到汉中后,她创立了陕西同心创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团队开发出“同心创发”“长忆菌”食用菌系列产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项。
“这些年参加过的培训很多,这次很不一样。课程紧密结合市场痛点,突破了我之前做农业的思维。”培训仅一个月时间,孙千钧就收获不少新知识、新理念。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和孙千钧一样,很多学员都成为运用AI制作营销产品的“网络达人”。
“这次培训更侧重于思维方式培养和实用技能训练,重点增强大家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思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培训一部部长周敏红介绍,该校探索形成了涵盖“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模式和产销平台搭建等多项措施的“321+N”模式,跟踪解决“头雁”学员结业后遇到的难点、堵点,为其发展全方位保驾护航。
抱团发展 共享平台资源
前不久,参与2024年“头雁”项目培训班的王军顺利“毕业”。
王军在咸阳种植苹果多年,过去“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让他的苹果园陷入成本高、品质却不高的困境。
“效果立竿见影。”王军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他在苹果园引入了精准灌溉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果园优果率从过去的60%提升至今年的85%,50亩果园增收20万元。
如今,王军的果园成了“样板间”,吸引周边120多户农户前来学习。
像王军这样学成归来的“头雁”,正成为带动一方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近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头雁”学员联合发起“陕西头雁陕西行”活动,通过产业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促进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我们整合了全省500多种农产品,设立了43个工作站,建立了产业微信群,学员遇到问题在群里‘一键求解’,专家和同行能迅速响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发展联盟陕西四分会理事长刘星星告诉记者,联盟计划搭建“头雁”优质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助力学员广泛开展资源对接,全面提升大家发展农业的信心。
不仅如此,该联盟以“联”为核心,整合技术、市场、金融信息等资源,为新老学员搭建了长效交流合作平台,有效提升了大家“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意识。
联农带农 释放“雁阵”效应
“头雁”不仅要自己飞,还要带领“群雁”齐飞。
以前,汉中茶农赵磊的茶园仅销售新鲜茶叶,利润微薄。通过学习产业链延伸知识,他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多位专家的指导下,开发出速溶茶包等产品,半年销售额就达120万元,还带动周边8个村的茶农收入翻倍。
“培训不仅提供技术,还打通了销售渠道,让我看到农业发展的更多可能。”赵磊说。
赵磊的蝶变,是“头雁”项目培训班成效的体现。
“头雁”项目培训班2022年启动以来,构建起“五年育三千”的培育蓝图——每年培育600名以上产业带头人,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3000人规模的“头雁”队伍,带动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高素质农民形成农业产业链“雁阵”体系,为乡村振兴筑牢人才基石。
依托专业优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构建了“长周期培养、分阶段提升、全链条支持”的特色培育体系,搭建了线上线下学习平台。4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累计培育4800余名产业带头人,涉及10个农业产业领域,覆盖全省107个县(市、区),助力实现“培育一个、带动一片、振兴一方”。
截至目前,通过“头雁”项目培训班等多元模式,我省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20万人,其中30.5万名高素质农民中,90%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
“我们依托高校智库资源,致力于为‘头雁’成长提供全链条、立体化的支持,让更多‘头雁’飞得更高、更稳,引领‘群雁’齐飞共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徐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