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伐鱼村老年食堂工作人员在为老人做饭。
8月15日,伐鱼村村民在老年食堂用餐。
8月15日,伐鱼村村民在老年食堂排队用餐。
86岁的村民李翠娥没想到,作为一位农村独居老人,晚年竟过上了“饭来张口”的生活。8月15日中午,在宝鸡高新区天王镇伐鱼村老年食堂,老人们陆续前来打饭。臊子面、凉粉、小菜……每位老人仅需2元便可饱餐一顿。
“以前,中午吃什么是个烦心事。儿女常年在外,一个人的饭难做,有时就凑合一顿。”李翠娥说,近年来,随着来伐鱼村老年食堂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她也加入进去。
健谈的村民庞让礼是伐鱼村互助幸福院的常客,只要开灶,他几乎天天到。“以前老伙计难得见一面,现在大家坐一桌,吹着空调,拉着家常,心情格外好。”庞让礼说。
开办老年食堂并不难,难的是食堂能够常态运行、越办越好。
伐鱼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但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坚持开办老年食堂多年,如今每天有80多位老人来这里吃饭。老年食堂越办越红火。
伐鱼村老年食堂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8月11日,村会计王萍翻开账本:黄瓜3.5公斤,馍70个,豆腐1.5公斤,面皮25公斤,胡萝卜5公斤,鸡蛋一盘……这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食堂一天的采购情况。
精打细算的背后,是步步为营的探索。2017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伐鱼村建起互助幸福院,老年食堂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初,吃饭的人少,算上补贴也不够本钱。
转机发生在2023年。伐鱼村老年人口多,且居住较为集中。得益于伐鱼村的不断努力,互助幸福院等级提升,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资金缺口逐渐弥补。
“伐鱼村老年食堂实行‘政府补贴+村委会兜底+个人自付’模式:每年有2万元财政补贴,65岁以上老人每餐只需2元,去年村里拿出3万元兜底资金。”伐鱼村党支部书记金宝录说,几位残疾的村民,虽不到65岁,也能享受优惠价就餐。
会算“细账”,更要会算“活账”。办好伐鱼村老年食堂,既要花好每一分钱,也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力量发挥出来。伐鱼村探索出了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
就拿伐鱼村老年食堂的两名厨师来说,她们负责全村80多位老人的午餐,每周上工6天,工资只有1200元。这份工资不高,但为啥还有人愿意干,并且尽职尽责?
王珍娥就是其中的一名厨师。“从早上8点备菜到中午餐后收拾,虽然辛苦,但看着老人们吃得开心,心里觉得值,这份心理满足多少钱都换不来。”王珍娥说,“平时我们做的都是家常菜,但在花样上不断翻新。不少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我们就减少油、盐、糖的使用量,菜品口味清淡、软烂易咀嚼。”
每到饭点人手紧张时,伐鱼村两委成员也会走进厨房帮忙摘菜、打饭。“我们形成了一支‘全村总动员’的志愿队伍——村干部带头,谁有空谁帮厨;年轻人跑腿采购;热心村民轮流打扫卫生。”金宝录说。
随着伐鱼村老年食堂口碑越来越好,村里人也逐渐反哺伐鱼村老年食堂。前不久,一名村民向食堂捐赠了5公斤多自家产的豆角。近日,村里一名企业家准备向食堂捐赠5000元。
不久前,伐鱼村老年食堂网上走红。这离不开王萍的巧思。她开通了抖音号,把老人们就餐的场景拍成视频,好评如潮。渐渐地,不少爱心人士前来捐助,还有人来村里为老人们义务理发。
“伐鱼村的难得之处,在于协同治理,发挥各方所长,不单打独斗,通过合力推动老年食堂可持续运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创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何得桂说,伐鱼村的经验说明:机制透明、情感共建、责任共担,才能让民生项目走得长、办得好。
伐鱼村的探索,并不是孤立的。截至目前,宝鸡高新区共有56家农村互助幸福院,政府每年为每家农村互助幸福院拨付2万元运营补助金。其中,有6家被认定为助餐点,享受专项政策补助。近期,宝鸡高新区正在制定《农村互助幸福院资金管理办法》,将通过考核评价,对服务质量高、运行规范的农村互助幸福院在资金上给予倾斜,激励更多助餐点办得久、办得好。
宝鸡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农村互助幸福院不仅有食堂,还有文化娱乐和日间照料等功能。像伐鱼村这样的二类农村互助幸福院,不仅能吃饭,还有棋牌室、文体活动室,老人们吃得舒心,也能在这里找到精神慰藉。未来,他们将鼓励更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爱心人士加入,形成资金与物资双渠道支持。
如今,伐鱼村互助幸福院不仅是一处吃饭的地方,还是老人们的“精神之家”、村民的“公共客厅”,也是外界观察乡村治理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人们看到的是一顿热饭里的民生温度,更是把好事办下去的恒心与智慧。
记者手记
老年食堂,贵在“长久飘香”
近日,宝鸡高新区天王镇伐鱼村的一家老年食堂火了:65岁以上村民只需支付2元,就能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菜;平均每天有80多位老人就餐。
这个村的集体经济并不宽裕,但依靠补助资金和群众广泛参与,让老年食堂连续开办多年,且越办越红火。
不富裕的伐鱼村办火了老年食堂,其做法具有借鉴意义。
开办老年食堂并不新鲜,难的是办得长久、办出温度。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吃饭难”“就餐难”的问题在不少地方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尝试开办老年食堂,有的办得有声有色,有的却“热不过三天”。原因何在?既有资金因素,也有机制、理念上的差异。
伐鱼村的经验在于把小食堂当成大民生,用情用心,算细账、干实事。一是“精打细算”,小成本办出大实效。该食堂的蔬菜等原材料,通过与附近超市协商实行批量采购,既保障品质,又价格实惠;两名厨师来自本村,每人每月仅1200元报酬,菜品虽家常,花样却不断。二是“共建共享”,村干部轮流帮厨、村民送米捐菜、志愿者包饺子,村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正是这种“共建共享”的机制,让一个普通小村的老年食堂“香”了起来。
老年食堂不是一项“建成交账”的政绩工程,而是一项“越做越细”的民生事业。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关键在于理顺运行机制、提升持续服务能力。当前,有的地方正在探索“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的集约化模式,通过集中采购、统一加工、分点投送,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有的地方推行“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方式,既分担了压力,也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同时,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志愿团队加入其中,形成“制度供给+情感支持”的双重保障。
从更深层看,老年食堂不仅是供餐场所,更是基层治理的试金石。它考验的是政府组织力、调动力、服务力,更体现出社会的温度与温情。用一顿饭温暖一个群体、赢得民心,正是“为民服务”的实践答卷。
办好老年食堂,不能靠一时之热,而要靠常态化思维、制度化设计。从村庄到城市,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唯有久久为功、步步为营,才能让“小食堂”推动“大民生”,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尊严与幸福。
访谈
因地制宜,方能持续
访谈嘉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创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 何得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发展,老年人“吃饭难”“就餐难”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日益凸显。为回应这一民生关切,各地陆续建设老年食堂或助老餐厅。然而,实际运行情况却冷热不一:有的依靠机制顺畅、群众参与度高,越办越红火;有的因资金紧张、管理粗放、服务单一,陷入困境。
近日,宝鸡高新区天王镇伐鱼村在老年食堂建设方面的探索,引发社会关注。这个传统农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却将“2元一顿”的助老午餐办了多年,平均每天有80位老人在此用餐。该村还探索出“精打细算、共建共享、情感纽带”的运行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老人的“吃饭难”问题,还凝聚了人心。
近日,记者围绕老年餐厅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这一话题,并结合伐鱼村实际,采访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创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何得桂。
问:老年食堂要实现可持续运营,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
何得桂:老年食堂能否长久运行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管理机制的科学性、社会民众的参与度以及服务质量与需求匹配度。换句话说,老年食堂是否注重经济性,是否注重以人为本,是否注重提升管理者水平,是否有健全的政策支持,都关系它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地只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控制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才能使老年食堂长久运行、造福于民。
问:伐鱼村老年食堂的做法,具有哪些可供借鉴和推广的地方?
何得桂: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伐鱼村探索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相结合,破解了资金不足、力量不足等运营难题,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伐鱼村老年食堂在内部管理和外部支持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一方面注重制度机制的优化,另一方面注重争取各方的积极支持。尽管这个做法是地方的,但是它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具有先进性。它不是简单的行政推动,而是蕴含了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缔造的方略,以治理合力、系统联动来推动老年食堂的可持续运营,这是难能可贵的。与此同时,它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协同治理,特别是注重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围绕老年食堂所需,注重各取所长、发挥各自所能,这方面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问:在西北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县镇村,如何设计低成本、高效的老年食堂运营模式?
何得桂:欠发达地区农村要积极探索“邻里互助”“中心户搭伙”“慈善幸福家园”等低成本运营模式,依托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解决偏远地区助餐难题,不要贪大求全,而要注重“小而精、小而美”。从运营模式设计角度看,除了人、财、物等资源维度之外,还要重视治理维度、改革维度的改进和创新。既要注重行动推动,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又要重视激发基层社会的内生动力,强化运营单位的责任感,彰显“无形之手”的功能。特别是要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力量参与,推动老年食堂更加高效、更有温度、更可持续。
问:要让老年食堂长久飘香,还有什么建议?
何得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要以党建赋能为龙头,调动政府、社会、企业、志愿者等各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更加注重把老年助餐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重视积分制、志愿服务的运用,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持久力;要注重科技赋能提升老年食堂、老年助餐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老年食堂为民造福的功能,让老年人吃得“安心”、吃得“暖心”、吃得“舒心”、吃得“放心”,让老年食堂行稳致远,助力老年颐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