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九日,在礼泉县石潭镇北其村洋舟果业专业合作社优质桃示范基地,游客采摘鲜桃。记者 琚鹏飞摄
王莽鲜桃、礼泉吊干杏、大荔冬枣……盛夏时节,陕西各地依托特色果品,以乡村采摘游促进农旅融合。
王莽鲜桃:秦岭脚下的“致富果”
“这桃咬一口,汁水顺着手指流,好吃!”7月22日,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清水头村的桃林里,游客李娜拿着刚摘的桃子说。
眼下,秦岭北麓的王莽鲜桃进入盛产期。6800余亩的种植区内,红、粉、黄等颜色的桃子压弯枝头。
种桃20余年的果农李东辉说起从传统销售到采摘游的转变:“以前天不亮,我就得拉桃去市区卖;现在坐在家门口就把桃子卖完了,效益比以前好得多。”
这样的转变,源于王莽鲜桃过硬的品质。在西安汇丰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桃子正被打包装箱。
“我们注重桃的品质,好的水果不愁销路。”合作社负责人王爱峰介绍,“我们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引进15个新优品种,采取精量生产方式,果品商品率大于80%。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带动周边农户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提升鲜桃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王莽鲜桃能如此受欢迎,离不开秦岭的生态优势。”长安区王莽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何芬介绍,秦岭北麓气候适宜、水源丰富,有利于桃树生长。在此基础上,他们采取早、中、晚熟品种交叉种植的模式,让采摘期从6月上旬持续至10月中旬。
随着产业兴旺,乡村旅游也愈发红火。
清水头村终南茶渔小院店长张燕说:“自打鲜桃上市、荷花开了后,店里的游客明显变多。现在,农家乐的收入翻倍了!”
伴随着王莽街道千亩荷花盛开、鲜桃上市,该村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鲜桃日均销量近15万公斤。
礼泉佳果:农旅融合的“新口味”
今年,礼泉发布了陕西首个乡村旅游品牌——“离开城市,周末去礼泉”。
7月6日,在西张堡镇白村,礼泉青翠谷生态农场吊干杏基地里的吊干杏缀满枝头。
来自西安的游客曾晨带着家人在杏林里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吊干杏特别甜,孩子很喜欢吃。”曾晨说,她在网上看到在白村可以参观新型农村社区、体验旅游观光采摘,便来游览。接下来,她还计划去邻近的袁家村玩。
礼泉青翠谷生态农场负责人李荣泽说:“每年4月,来基地赏杏花的游客很多。今年,应游客需求,我们首次开放吊干杏采摘,吸引了更多游客。”
“今年游客采摘收入占营收的30%以上,效果很好。”李荣泽说,2019年,他返乡创业种植吊干杏,已带动本村及周边县区群众种植吊干杏近3000亩,并初步发展杏干、杏仁等产品加工。接下来,他计划对基地进行改造,提升游客的采摘体验。
近年来,礼泉县积极优化特色果业种植结构,提升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引导农户发展特色采摘园,将水果采摘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周末游、休闲游。
为持续激活“采摘经济”,礼泉发布桃、葡萄、李子等特色水果采摘指南,宣传推介当地近20个特色采摘点位,助力果农增收。
“最近,来园的游客明显多了。”礼泉县洋舟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汛说,欢迎游客来感受“乡村味”,体验采摘乐趣。
大荔冬枣:三产融合的“金果子”
“趁着暑假,我们带着孩子来体验冬枣采摘。”7月13日,大荔县绿丰源种植农场的冬枣大棚内,来自西安的游客王晶玉将刚摘下的冬枣装了两箱。
农场负责人薛康介绍:“农场共种植500亩冬枣,划分了新品种试验区、采摘体验区、休闲观光区等功能区域。5月采摘季启动以来,采摘客流量持续攀升,人均采买冬枣三四箱。”
作为大荔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冬枣产业经过20余年技术革新,已实现从“冬枣”到“夏枣”的转变。当地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生产的冬枣品质高。
近年来,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等设施的应用,让冬枣上市期从5月延续至10月,全县42万亩冬枣园年产鲜果超70万吨。
产业的兴旺催生了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在位于安仁镇的“冬枣小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万亩冬枣园与现代化交易中心、物流中心、电商中心等功能区整齐分布,形成了集生产、交易、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园区。
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介绍,在“冬枣小镇”,游客可乘坐观光车游览枣园,在万亩有机示范园亲手采摘冬枣,园区年接待量超10万人次。“过去种枣靠天吃饭,现在枣园成了风景线,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了!”薛安全说。
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介绍,近年来,大荔坚持三产融合、以果兴旅,2024年冬枣产值突破100亿元;建成西部首个“枣文化博览园”,配套建设26公里的环形观光路;带动全县发展精品旅游点13处、观光采摘园140余个。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发展,从单一销售到三产融合,大荔冬枣的“甜蜜事业”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