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出通知,部署启动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对2025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青年,集中提供职业指导、招聘对接、困难帮扶、能力提升等全方位就业服务。这场关乎个体命运与社会发展的促就业行动,不仅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还需要青年人调适心态去求职。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更高。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执着于“体制内”等单一选项,对职业价值的认知尚未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因此,“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现象并存。在促就业服务中,陕西通过“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以“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模式,在供需鸿沟上搭建桥梁。
调适求职心态,需打破“学历本位”的思维桎梏。当下的职业竞争力已远超文凭的单一性,跨界能力、实践经验与持续学习意愿才是寻求机遇的着力点。比如,陕西推出的“微专业”机制,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应用等紧缺课程,就是在构建“学历与能力并重”的新坐标。
政策护航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为心态调适提供现实支撑。当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在“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中签下技术岗位的劳动合同,他们选择的不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职业生态的重塑。陕西国有企业“一次性增人增资政策”延续至2026年,“秦青优惠贷”项目助力青创小微企业发展和在陕青年创新创业等,一系列举措既缓解了企业用人成本压力,也为青年开辟了多元选择空间。值得关注的是,陕西在创业孵化载体中,部分场地免费向毕业生开放,这种“扶上马再送一程”的举措,正在消解“求稳怕变”的择业焦虑。
职业的价值不在于岗位有多么“高大上”,而在于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国工匠在精密仪器前精益求精,也需要新农人用直播镜头连接城乡;既需要特岗教师扎根山区的坚持坚守,也需要无人机飞手在田野间的创新实践。青年人应调适心态,以更开放的胸襟拥抱职业多样性,以更坚韧的心态面对发展阵痛期,个体的求职困境必将消解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