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陕西加速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2-05 09:00 作者:苏怡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 王敬怡 王萱

一月三十日,在西安法士特高智新工厂,智慧物流小车穿梭运送半成品至生产线上。记者袁景智摄

当前,数字技术正进入加速创新的爆发期,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23年,陕西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1.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

近日,记者走进西安交大创新港、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等地,与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深入交流,多角度、全方位探访陕西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工作的显著成效。

在农科新城杨凌,轻点手机屏幕就能实时查看大棚蔬菜生长情况,利用定位软件便可规划管理合作社土地;

在西安法士特高智新工厂,工业机器人挥舞着手臂精准作业,一台台集成式AMT自动变速器走下生产线;

在榆林科创新城,全球首个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持续为榆林运动员村提供绿色电能和热能;

……

当前,陕西正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抢滩新蓝海,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全场景赋能 促进数实深度融合

在同一系统中,如何统筹协调多种能源、多条路径,实现能源闭环优化管控,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

全球首个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提供了新思路。

“项目应用西安交大管晓宏院士团队研发的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技术,首次实现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实用化和规模化示范应用。”清安优能科技发展(榆林)有限公司总经理左瑞天说。

相较于传统电网供电、市政供热系统,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率达100%,年化运行成本降低60%以上,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40吨以上,相当于植树48万棵。

项目执行负责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占伯说:“项目将能源、算力、通信网络融为一体,解决了数字经济发展能耗增加与碳排放增加脱钩的难题,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能源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蓝天碧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跨越能源转型变革这个关口。

眼下,在陕西,数字技术全场景赋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多:

打造全国首个双频组网5G智慧矿山,中煤大海则煤矿实现智能化生产和多岗位无人值守,工作面人员缩减75%,吨煤成本大幅降低;

研发并部署国内首台低压分布式光伏规约适配器,国网陕西电力在基层供电所完成创新技术验证,指令响应速度、控制精度均处于国内领先;

建成省内首座绿色低碳智能化天然气处理厂,年处理量达15亿立方米,可满足833万户家庭1年的用气,为天然气生产数智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

以智慧能源、智能制造为重点,陕西狠抓工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数实融合创新能力,持续深化拓展数实融合广域空间,衍生出更多新模式、新业态。

汉德车桥、冀东海德堡等38户企业和项目被评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西安法士特高智新工厂入选国家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名单;陕文投书画艺术品光谱技术实验室、版权贸易与保护平台入选“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正在加速释放陕西“长板”效应。

深挖“数据矿” 培育新的“引爆点”

在电力行业,开关设备安装原本依赖经验判断,如何实现全流程全过程标准化、精细化管控?

深挖“数据矿”!这是工业大数据“模范生”——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给出的解决方案。

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战略与运营处信息技术工程师韩莉说:“开关设备安装是变电站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涉及上千道工序。以往,工人全靠经验来安装。安装质量要求高、管控难度大,一直是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的堵点。”

为打通堵点,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委托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泰1000千伏变电站工程项目中搭建现场安装智慧管控平台——“人机料法环测”全要素关联的可追溯管控体系,实现特高压工程建设“过程可监控、质效可提升、数据可共享、结果可追溯”。

凭借深耕数据领域的流量优势,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参与陕西大数据产业生态建设,持续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能量”。2023年,该公司营收预计3亿元,稳居全国工业大数据排行榜前列。

在一批优势企业的带动下,陕西数字产业高速发展——中煤航测、陕西天润入选全国地理信息大数据百强企业;紫光国芯全球领先的异质集成嵌入式DRAM技术填补国内存储器领域多项空白;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扩产(二期)项目开工建设,G8.5+基板玻璃生产线点火投产……2023年,陕西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大数据产业规模超928亿元。

锻长板,补短板。陕西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的“引爆点”:

——布局未来产业,陕西聚力培育太阳能光伏、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终端、光子等9条重点产业链,总规模超4000亿元;

——陕西每年至少安排1.5亿元对数字产业重点项目、链主企业及中小企业上云等给予支持,累计培育数字产业链主企业51户,数字经济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户;

——建设全国首个大数据领域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全省新型算力规模突破700P,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

增速快、结构优、潜力足的数字产业,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

抓机遇强推进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摆脱土地资源、传统模式发展的路径依赖,有效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瞄准数字经济新基建前瞻布局,西安市雁塔区走出了一条算力驱动、竞逐新赛道的发展新路。

记者在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看到,一排排黑色机柜整齐排列。该中心首席技术官张晓龙说:“机房采用原生全液冷技术,比传统的风冷散热节省一半的电力,每年节省电费4000多万元,在行业内领先。”

目前,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是排名全国第二的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被誉为西部“最强大脑”,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科昇腾(西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华说,算力即租即用,公司落地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免去了昂贵的硬件投资和设备维护,企业成本大幅降低。

自2021年投用以来,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吸引中科视语、云问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聚集,招引联东U谷·网络安全产业园、360西北总部等一批网安头部企业落地,与国内200多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孵化方案200多个……

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陕西出台《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形成任务清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加快夯实数字经济底座,累计开通5G基站超9.6万座,乡镇以上行政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千兆光网覆盖能力超3800万户;持续优化发展生态,从177个案例中评选出25个数字经济典型示范案例,涵盖智慧能源、智能制造、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数字化服务等领域;提升数字惠民服务能力,基本建成全省政务云“两地三中心”框架和统一电子印章、统一电子证照等一体化政务服务底座,建成各级智慧教育示范区13个,智慧校园示范校445所……2023年,陕西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1.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

聚焦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陕西正以勇立潮头的志向与魄力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


访谈

发展数字经济 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访谈嘉宾:

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外汇局陕西省分局局长,全国政协委员 魏革军

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晋

陕西省工信厅大数据产业处处长张帆

当前,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陕西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2023年,陕西数字经济规模预计达1.4万亿元,占GDP比重超40%。数字经济拔节而上,迸发出新活力,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问: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陕西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力点在哪儿?

魏革军: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前景广阔。陕西应持续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在巩固现有领先地位的同时,着力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数据资源应用能力、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数字安全保障能力、数字生态建设能力等,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

张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将引领我省产业体系优化升级。陕西发力数字经济,一是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聚力抓好10个重点数字产业集群,力争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二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等工程,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三是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产业生态支撑等,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和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突出的融合应用领军企业。

问: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方面,陕西有哪些优势?

魏革军: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去年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出台若干政策措施。陕西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陕西有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文旅等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为数字技术应用提供广阔市场。陕西有区位优势,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发挥好这些优势,努力将陕西打造成数实深度融合的新高地。

徐晋:陕西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对陕西文物进行高精度、高清晰度的数字化记录和保存,建立文物数字化档案;根据游客的兴趣和历史浏览记录,为其推荐文物旅游线路和活动;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文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提供数据支持等,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

张帆:陕西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聚集度高,是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数字化转型需求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动力强。陕西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一批国家试点示范项目落地,为数实融合提供关键支撑。

问:对于发展数字经济,有何建议?

魏革军: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发展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要求,在政策工具运用、信贷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做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大文章”,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环境。

徐晋:数字化将为文旅市场带来万亿级增量。陕西要抢抓机遇,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画像”,为游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利用AR、VR等技术,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帆: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驱动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陕西要深入推动数字产业化,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主要抓行业大模型应用,推动在智能软硬件、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研发一批人工智能产品,形成优势产业。


人物故事

王博:数字技术是传统产业焕新的“钥匙”

如何做好混凝土行业的传承与创新,是摆在90后小伙王博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4年,从美国俄勒冈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后,王博回到西安,入职混凝土行业头部企业——陕西恒盛集团。从基层一步步做起,王博现已成为陕西恒盛集团副总经理,重点负责企业数字化转型。

王博说:“2017年前后,混凝土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价格恶性竞争等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为解决行业发展痛点,王博计划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搭建数字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有效整合需求与供给,解决资源闲置与信息沟通不畅的难题,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2018年,最初版的数字化一站式服务平台——“商砼之家”平台上线运行。然而,要在行业内推广应用该平台并不容易。

“刚开始,很多人认为这个平台是我们的营销噱头。”王博说。尽管一开始“商砼之家”平台推广不理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通过积累生产、调配、运营等数据,王博不断优化系统,深入挖掘数据资产,实现公司内部生产管理运营多环节全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大幅提质增效。

随着数字技术加速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变革的重要性。2021年,升级版的“商砼之家”平台逐渐得到行业内的关注和认可。

王博说:“‘商砼之家’平台以‘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为核心,打造14个数字化场景,形成一套可定制输出的模式,为客户提供技术、物流、管理、融资、设备租赁等不同模块服务,满足多场景差异化需求。”

建材行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商砼之家”平台不仅打通了行业生态中的堵点和痛点,大幅降本增效,还有效促进了上下游信息共享,增加信息透明度。

过去,项目方想了解工地周边商砼站的具体位置,只能通过网络搜索或询问朋友,耗时又费力。现在,通过“商砼之家”平台,这些信息一目了然,增加了更多合作机会。

作为全国首个建材行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商砼之家”平台运行效果显著,并入选全省数字经济典型示范案例。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吸纳产业链上下游100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服务700多个建筑项目,服务运输车辆3000多台,累计交易额达60多亿元。

去年4月,陕西恒盛产业数字化研究院和新材料研究院揭牌,依托“商砼之家”平台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行业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联合推进机制,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创新方案和技术支持,让更多“老树发新芽”。

如今,王博找到了解答难题的“钥匙”——利用数字技术迭代升级,实现企业的传承与创新。

王博说:“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平台示范效应,增大业务量,交易额力争突破30亿元。”


链接

目前,陕西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超过9.6万座,乡镇以上行政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陕西广电5G融合公共服务、“‘打井不下井’,开启延长石油煤电油化复合场景5G+网业融通新篇章”项目列入国家示范工程,西安法士特高智新工厂入选国家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名单;“秦务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名注册用户达3100万户,建成投运陕西省数字文化馆、陕西数字博物馆群,智慧教育示范区达13个,智慧校园示范校达445所。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