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项目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科创成果转化强,产业集群化发展势头足;
在陕北,一批畜牧业强链项目加快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一批铝镁产业延链项目填补产业空白,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在陕南,一批消费品制造及旅游康养产业项目促进三产融合,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和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去年以来,陕西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大抓发展、大抓服务、大抓效能,一批批攀高向新逐绿的高质量项目加快推进、落地成势,力促县域经济量质并进,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1月31日,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会暨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召开,对过去一年全省大抓项目、大抓投资工作进行系统盘点,对今年工作进行再动员、再推进。
本次会议视频观摩重点项目42个,涵盖乘用车(新能源)、输变电装备、乳制品、铝镁深加工、乡村旅游等5条省级重点产业链,新材料、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毛绒玩具、特色现代农业等14条市级特色产业链。
在这些项目中,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实施的项目数量占比60%。
“这充分体现了我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发展成效。过去一年,陕西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全省科技系统与各市、开发区等一起谋划招引、推进建设了一批高质量项目。这批优质项目的建成投运,将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我省培育新质生产力起到重要支撑和牵引作用。”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说。
“通过看项目谋划、听产业布局、比建设进度、议未来发展,我深切感受到全省上下涌动的发展热潮。”陕鼓集团董事长李宏安表示,“今天观摩的项目‘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十足,新动能、新引擎不断增强,让大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干劲。”
去年以来,我省建立县(市、区)委书记季度工作交流机制,晾晒成绩、交流经验,推动全省上下大抓项目的导向更加鲜明,比学赶超的势头更加强劲,谋划管理项目更加精细。
会上,8名县(市、区)委书记围绕抓高质量项目建设、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流发言。
“城固县念好产业发展‘链’字诀,聚力强链,集中精力抓航空装备制造、绿色食药、新型材料三大制造业,依托陕飞、修正、东旭等链主企业强链条、聚集群,推动硅基材料、中医药、铜产业链式发展。”城固县委书记胡新利说。
榆林市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介绍,榆阳区主动破除资源依赖思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打造轻纺产业新引擎,开辟碳汇经济新领域,塑造科技创新新优势,持续向新而行、向绿转变。
优化环境的力度决定了区域发展的高度。“我们以改革破局,努力打造活力迸发的干事环境。”西安市雁塔区委书记王征介绍,雁塔区出台作风建设“五项举措”,“赛马打榜”晾晒比拼,“两线三色”跟踪督办,“三张榜单”奖优罚劣,干部作风能力显著提升,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受多重因素影响,去年,泾阳县、子洲县、镇坪县经济增速不理想。“正视差距补短板,迎头赶上争进位”“鼓足干劲、奋起直追,全力打赢稳增长翻身硬仗”“背水一战稳增长,创出发展新天地”……会上,3名县委书记深刻剖析原因,谈下一步工作举措,对标先进、加压奋进。
难中求成,竞进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在新发展格局中赢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我们将推动西部智造创新园满园招商、电子新材料产业园满园投产,推动总投资941亿元的184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力争招商引资突破200亿元,促进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宝鸡市渭滨区委书记段小龙说。
扩投资、兴产业、强集群。镇安县委书记冯朝勇表示,将继续突出抓好抽水蓄能电站、西康高铁等重大战略项目建设,围绕培育生态康养、新型材料两个百亿产业集群,着力延链强链,加速集群成势,推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以实干实绩追赶超越、争创一流。
省工商联主席马玉红表示,省工商联将结合开展“三个年”活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各级工商联多级联动,围绕民营经济人士所需所想所急所盼主动谋划工作,提供精准服务,协调解决问题,以良好营商环境推动项目落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与会人员表示,新的一年,将全面落实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各项部署安排,保持定力、狠抓落实,不断推动高质量项目建设开新局、县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不断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1月31日召开的全省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会暨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对过去一年全省抓项目抓招商抓投资工作进行系统盘点,对今年工作进行再动员再推进。这既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再学习再贯彻,又是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的具体实践。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保持定力、狠抓落实,以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耐力,大抓发展、大抓服务、大抓效能,不断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回望2023年,项目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三个年”活动是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县(市、区)委书记季度工作交流机制调度工作、晾晒成绩、比学赶超,通过扎实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逐季度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观摩活动,一批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保障项目落地建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效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2024年是关键之年。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战略定位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时代使命,聚焦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目标要求,全省各级务须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在新征程上勇毅前行,汇聚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
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在西安举行陕西省2024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这一行动,昭示的是决心,展现的是魄力,赢得的是机遇。各级各部门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大抓高质量项目,持续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必须运用好扬优势补短板的思想工作方法。要找准本地区最大优势和潜力,找实自身发展定位、路径和抓手,选择真正适合本地的产业赛道,谋划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更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要下更大气力补齐经营主体发育不足、居民收入偏低、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治理水平滞后等短板弱项,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彰显各自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必须精当处理县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关系。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善于解决两难多难问题,更好统筹速度和质量、传统和新质、发展和安全、发展和生态,努力在多目标平衡中寻求最优解、在多任务并进中实现最优化。
必须树立让群众和企业满意的鲜明标尺导向。要把群众的呼声、企业的需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用心用情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真心实意做好涉企服务,让群众和企业真切感受到变化、得到实惠。
必须强化县委“一线指挥部”的重要保障作用。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亲力亲为靠前干、带着班子一起干、领着干部加油干,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理得更清、责任扛得更牢、措施落得更实,持续巩固拓展为基层减负成效,让干部知责尽责、敢作善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当前,任务已明确、时间表已明晰、施工图已划定,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发展定力,不断推动高质量项目建设开新局、县域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努力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夯实支撑、培塑优势。
项目“跑”起来 拼出“超预期”
——重点项目建设一线见闻
嗡嗡作业的起吊设备、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奋战一线的建设者……春节临近,三秦大地热火朝天、捷报频传,一批重点项目“拔节生长”。日前,本报记者奔赴项目建设一线,从建设速度、科技水平、服务力度等方面,感受陕西的经济脉动。
1月30日,在位于西安市航空基地的泽达航空零组件精益制造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记者看到6000平方米的厂房内,一台台设备整齐排列,各种飞机零件从这里“走下”生产线。
“我们建设一栋、投产一栋,目前已有5栋厂房投产,3栋厂房正在建设中。”项目负责人、西安泽达航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郭鹏介绍,该项目是公司的扩产能项目,总投资5亿元,年产值6亿元,预计带动就业700人。
“项目去年3月开工,主要建设精益制造、高速智能制造2个中心,预计今年底全部投入使用。”郭鹏说,项目承接C919、ARJ21等机型4300余项零组件制造任务,公司生产规模及产值将增长近3倍。
“项目建设过程中,航空基地管委会工作人员主动靠前服务,了解到我们有扩大生产空间的需求后,经过多方联系,为我们协调到区内厂房资源,推动项目尽快落地投产。”郭鹏感慨地说。
凭借产业配套完善、科创实力突出、人才支撑强劲等优势,西安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项目落户。2023年,西安66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00亿元以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更有归属感,坚定了扎根西安的信心。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连日来,渭南各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也是一派繁忙景象。
1月26日,在渭南高新区的渭南瑞联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原料药项目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操作机器进行生产。
“项目一期建成年产36.4吨原料药生产线,配套建设生产车间及仓库、综合质检大楼等设施,二期正在规划设计。”渭南瑞联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质量负责人叶树青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推进特色原料药产业链升级。
与该项目同属精细化工产业链的还有蒲城特莱晶C3099生产基地项目。项目建成后可生产高纯石英砂和石英制品,能应用于电子信息、光纤、光伏等行业。目前主体已建成,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项目“跑”起来,拼出“超预期”,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干”。
2024年,渭南市计划安排省市重点建设项目418个、总投资1936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43个、总投资665亿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渭南工业发展的新风尚。
冬日的陕北,寒风凛冽,但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依然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1月30日,在延安市吴起县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吴起县天然气调峰储备站项目办公楼已经封顶,中控室土建工作已全部完成。
“项目去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土建工作已经完成约80%,争取6月底前建成投产。”吴起县天然气调峰储备站项目现场负责人刘元介绍,这个项目能有效改善冬季供暖“用气难”“用气贵”的问题。突发情况下气源中断时,储备站可以保障吴起县供暖期用气30天,非供暖期用气12个月。
“项目推进过程中,吴起县落实一个项目、一个责任单位、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帮助协调解决资金、审批等问题,给予了我们有力的支持。”刘元说。
今年,延安持续完善提升“六个一批”动态管理机制,用好用活“一会一库”等工作机制,谋划项目877个、总投资5848亿元,储备项目693个、总投资4055亿元。
抓投资项目、优营商环境、强新质产业,陕西各地推动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在陕南,守护好绿水青山、加快绿色升级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
1月29日,在安康陕变智能电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变公司)的智能电气设备研发生产项目车间里,70多名工人倒排工期、加班加点,抓紧完成春节前的订单任务。
“前段时间,我们接到了来自埃塞俄比亚的两笔大单。”陕变公司运营副总经理侯秋阳介绍,项目建成投产近一年来,陕变公司购置了智能电气研发生产成套设备,布局了智能电网各类产品生产线,年产智能电气设备5万余台(套),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民用船舶等领域。
绿色、节能、高效是智能电气设备研发生产项目的特点,也是其产品远销海外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们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构建集输变电、光伏发电设备研发生产、核心元器件技术攻关、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推动安康深度融入全省输变电装备全产业链条。”侯秋阳说。
招引优质产业项目落地,需要紧扣重点产业链发展,瞄准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靶向发力。今年,安康计划安排省级和市级重点项目385个,总投资1617亿元。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从陕北到关中再到陕南,重点项目的每一次“上新”,都让人感受到陕西持续上升的“活力度”与“热力值”。眼下,全省各地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秦大地正源源不断释放蓬勃发展的活力。
(记者 付玉玮 陈宏江 王姿颐 陈志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