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省科技厅:打造创新人才“生态雨林”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10 08:51 作者:张梅

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持下,西安石油大学教师严正国实现了“名利双收”:作为首席科学家,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科技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评上了教授职称。

严正国是陕西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诸多创新人才中的一员。作为科技管理部门,省科技厅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潜能。

在秦创原和西安“双中心”建设中,省科技厅通过政策集成、资源整合、产业带动集聚人才,打造创新人才“生态雨林”。2023年,省科技厅发布53条秦创原建设政策包,涉及人才引育、创新创业、评价激励等内容,支持西安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在各项政策的带动下,秦创原人才大市场聚集人才机构31家,在英国、美国等地建立8个海外人才工作站;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整合链接省市区三级20多项业务,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免申即享”服务;秦创原发展公司建立秦创原e站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服务机构688家,吸引双创主体7261个,各类人才足不出户就能对接到项目、平台、资金等创新资源。同时,省科技厅按照“以人才集聚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集聚更多人才”的思路,布局建设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截至目前,陕西获批3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4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以产业为牵引促进人才聚团成链。

“我是‘三项改革’的受益者之一。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春天来了!”西安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周星表示。在“三项改革”相关政策的带动下,周星科研团队在秦创原总窗口创办企业。长期以来,“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是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心态。省科技厅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破题,持续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84372项科研成果实施单列管理,12268项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379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03家。

科创平台(基地)是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省科技厅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筑巢引凤”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成就人才。为促进我省创新主体与“高精尖缺”外国专家和创新团队合作,省科技厅实施“柔性引才”“校招共用”引才机制,累计引进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20人。省科技厅构建了由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共同组成的实验室体系,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省科技厅依托17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7家“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26个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研人员加速将论文转化为样品、产品、商品。

人才成长需要项目、平台、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为协同配置创新资源,省科技厅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技术总师制,部署33个“两链”融合专项和23个“揭榜挂帅”项目,攻克关键技术363项;组建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500支,以人才合作机制为纽带,联合攻克企业重大技术难题。

同时,省科技厅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评价人才,对参与“三项改革”和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给予优先支持;设立创新驱动秦创原奖,对在推动“两链”深度融合及科技成果转化中贡献突出的企业家或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优化陕西科技奖评奖名额及结构,多渠道推荐我省人才参评国家科技奖。

“省科技厅将继续围绕建设科技强省和打造西部人才高地,加快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引培专业化人才队伍,提升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匹配度、融合度,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表示。

记者书记

为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和核心动力。推动科技创新,要为创新人才创造政策完善、机制顺畅、平台广阔的良好环境,让其脱颖而出、尽展才华。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陕西紧紧抓住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致力于消除束缚创新人才手脚的种种障碍,一方面着力于增强各类人才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从而使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成果竞相迸发、创新价值不断增加。2023年,陕西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再创新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良好的创新环境密不可分。

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还要继续为人才减负松绑、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我们要不断发挥人才主力作用,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科技创新人才,加大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健全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让他们在新征程上放手拼搏、在广阔天地中大展其才。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