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向亚欧大陆的美好未来进发
——习近平主席推动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应印度共和国总理莫迪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7月4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上海合作组织是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最为辽阔的地区合作组织。多年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上合组织,始终强调坚定秉持和弘扬“上海精神”,为上合组织同舟共济凝心聚力,为上合组织发展壮大擘画蓝图,为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锚定前路航向。
弘扬“上海精神”
为上合组织发展培土夯基
“我们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五年前的黄海之滨,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提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被写入青岛宣言,成为上合组织重要的政治共识和努力目标。
“过去我们践行‘上海精神’取得巨大成功,未来我们还要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
一年前的古丝路重镇撒马尔罕,习近平主席总结上合组织的成功经验——坚持政治互信、坚持互利合作、坚持平等相待、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公平正义,为上合组织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复杂深刻演变的国际形势和重大全球性挑战,习近平主席以“中国方案”不断丰富和完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时代内涵。
从提出中方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到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再到阐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的要旨所在……习近平主席始终倡导在“上海精神”下,在人类共同发展的宏大格局中推动上合组织行稳致远。
亚欧大陆各国,交往历史悠长,发展任务相似,命运紧密相连,各国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为上合组织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从商签《上合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到倡议制定《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未来5年实施纲要,再到推动成员国元首发表关于维护国际能源安全、维护国际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多元化等重磅声明……习近平主席推动上合组织各领域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团结各方发出紧密合作、应对挑战、携手向前的时代强音。
正如上合组织秘书长张明所言,上合组织将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文明传统、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凝聚在一起,这得益于“上海精神”。“上海精神”已成为本组织发展的生命之源和不竭动力。
引领务实合作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动力
多年来,上合组织从安全与经济合作的“双轮驱动”到“四个共同体”多轨并进,聚焦和平与发展,走出了一条互利共赢、共同繁荣之路。
安全合作是上合组织的立足根基。从合作打击“三股势力”、共同遏制毒品传播,到举行联合反恐军演、确立各级别会晤机制,再到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等平台作用推动解决阿富汗问题,上合组织化解安全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
互利务实合作为上合组织发展提供稳定动能。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十年来,上合组织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所涵盖地区的国家从项目合作迈向发展战略对接,从双边合作拓展到多边合作,区域经济活力得以激发,地区国家协同发展前景广阔。
去年9月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同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谈到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增添新动能,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会晤探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规划完善欧亚大陆运输大通道建设……在各国元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下,“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组织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各国战略对接不断推进,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建设成果显著。
中吉乌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哈、中俄原油管道建成运营,中欧班列常态化高效运行,上合组织区域内初步形成涵盖公路、油气管线和铁路的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成员国间的纽带更加紧密。日前,首列中欧班列“上合快线”商品车整车专列从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发出,目的地为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亚欧大陆之上穿梭往来的“钢铁驼队”再添新员。
践行多边主义
树立新型国际关系典范
签署关于伊朗加入上合组织义务的备忘录;启动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的程序;批准埃及、沙特、卡塔尔,同意巴林、马尔代夫、阿联酋、科威特、缅甸为新的对话伙伴……在去年9月举行的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期间,上合组织迎来新一轮最大规模扩员,再次彰显出“上海精神”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这次扩员也再次表明,上合组织不是封闭排他的“小圈子”,而是开放包容的“大家庭”。
“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上合大家庭’,充分表明上海合作组织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习近平主席这样阐述上合组织扩员的重大意义。
语言年、文化年、旅游年、青年节等活动相继举办,中亚地区首个鲁班工坊为塔吉克斯坦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上合组织人文合作之树枝繁叶茂。捐献“熊猫血”的鲁斯兰、一句“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感动无数中国人的马文轩、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在中国行医的哈萨克斯坦眼科医生卡培拉别科夫……这些故事无不证明上合组织是一个相知相亲、互美互鉴的温暖大家庭。
从最初6个成员国,到如今涵盖26个国家,上合组织发展成为新型国际组织,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差异,坚持平等相待,倡导多边主义,树立新型国际关系典范,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注入稳定性,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发挥重要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澎湃动力。
面对新冠疫情这场席卷全球的公共健康危机,中国以实际行动凝聚起“同呼吸、共命运”的“上合力量”。在中方推动下,各国就加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绿色基建、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国际能源和粮食安全等领域合作达成一系列新共识。面对危机与挑战,中国推动上合组织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实践探索。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方愿同其他成员国一道,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助力地区国家发展繁荣,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亚欧大陆的美好未来。
谱写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合作新篇章
记者 谢亚宏 张丹华 屈 佩
5月22日,人们在位于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的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4月12日,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鲁班工坊内,来自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吴正鹏(左二)向学生讲解测绘仪器使用方法。奥斯帕诺夫摄(新华社发)
5月20日,中国—中亚峰会外媒记者团走进杨凌示范区,实地感受现代农业之美,领略农业科技魅力。行 波摄
6月15日,参会者在2023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上交流。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俯瞰。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不断拓展共同发展的广阔空间,持续深化经贸、农业、人文等领域合作,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经贸往来——
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拓展合作途径
330家企业、机构参展,总投资310亿元的25个项目成功签约……日前,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暨2023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山东青岛举行,现场热烈的气氛勾勒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经贸合作蓬勃发展的图景。
2018年,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中方承诺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作为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平台,5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不断推动互联互通、创新合作模式,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贸易额从2019年的8.5亿元增至2022年的81亿元。
5月12日,在青岛海关办结通关手续后,首列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快线”商品车整车专列从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发出。这趟专列满载150辆国产汽车,16天后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沿着这条物流通道,“钢铁驼队”将种类丰富的货物和各种商机源源不断地带往沿线国家。
加强互联互通,是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截至目前,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已常态化开行31条班列线路,通达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的23个国家54个城市。此外,规划建设中的“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的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国际枢纽港,已获联合国批准的国际港口代码,将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明表示,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有力促进了地方经贸合作,用开放凝聚了“上合力量”。
拓展物流枢纽通道,打造多边经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双向投资合作,搭建商旅文化交流载体……自建成以来,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和范例。
中亚国际研究所(塔什干)历史文化遗产与人文研究系主任阿里舍尔·萨比罗夫对本报记者表示,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经贸合作议题的比重不断增加,在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各成员国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大。未来,各方可在数字经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强合作,这不仅可以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数字化转型,也将为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经济合作开辟新前景。
农业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示范基地搭建技术交流平台
从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陕西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走过“苹果城”阿拉木图、“太阳城”塔什干、“花园城市”比什凯克……如今,这些因古丝绸之路而享誉世界的历史名城,在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动下不断续写着丝路合作新篇章。
2019年6月14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中国倡议在陕西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示范基地,加强同地区国家现代农业领域合作。基地在陕西杨凌建成以来,已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合作的“样板间”,是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科技版图上的重要力量。
这几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马拉提正忙着分析各类实验数据。校园之外,马拉提还有一个身份——跨境贸易公司职员。2019年,在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示范基地成立之时,马拉提看到了发展机遇,进入一家中哈进出口贸易公司工作,帮助哈萨克斯坦的牛羊肉出口到中国。“在中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非常珍贵,为我从事哈中贸易提供了很大帮助。”马拉提说。
科技交流是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吉尔吉斯斯坦,针对口蹄疫等病害多发的情况,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示范基地为吉方人员开展动植物检验检疫和疫病防治等提供培训;在哈萨克斯坦,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协调,帮助哈方引进了中国小麦新品种;在塔吉克斯坦,中塔合作建设中泰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已配套数十万亩棉田和多座轧花厂……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拓宽了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间的开放与合作领域。5月31日,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商品原料交易所入驻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示范基地经贸投资促进中心,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间农业领域的经贸合作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4年来,上海合作组织农业示范基地所在的杨凌示范区以基地建设为平台,积极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路径,先后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建成8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派出73批194人次专家团队开展援外指导,推广100多项作物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海外辐射面积达200多万公顷,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援外培训项目56期,累计培训学员2000多名,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普遍欢迎。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表示,农业是巴基斯坦的经济支柱和重要外汇来源,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合作为巴基斯坦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人文交流——
“上合大家庭”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回顾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友好交往历史,从张骞出使西域,到如今各国青年在人文交流平台上大放异彩,一个个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全球有8亿多青年生活在上海合作组织地区,他们是整个地区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塔吉克斯坦留学生艾哈迈多夫目前在清华大学学习国际建设项目管理,他也是上海合作组织青年平台的项目经理,多次参与模拟上海合作组织活动。去上海、青岛等地开展调研、完成上海合作组织相关主题科研报告、开展读书会活动……一次次实践让他深刻感受到“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家庭”。
来华8年,艾哈迈多夫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感受到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间人员互动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年轻人选择到中国留学。同学们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获益良多,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未来,我希望能够投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用自己所学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间的民间交往牵线搭桥。”艾哈迈多夫说。
今年5月初,“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阿斯塔纳分中心开始试营业。中心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设有接诊室、中医治疗室等专业诊疗康复区域。哈萨克斯坦青年马文轩在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中心工作。马文轩告诉本报记者,许多患者对中医治疗效果很满意,越来越多的当地民众开始了解中医。“一些患儿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家长和患儿表达谢意的场景让人感动,哈中医疗合作搭起了民心相通之桥。”马文轩说。
举办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医药合作发展大会;落实“健康快车国际光明行”系列行动,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上海合作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传染病信息共享、药物和疫苗研发、生物安全以及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凝聚民心、汇聚民意,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3月,上海合作组织昆明马拉松鸣枪开跑,约1万名马拉松参赛者用奔跑传递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热爱;4月,“艺汇丝路——丝路童心”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儿童画展启动征稿,运动、梦想、和平鸽等元素展现出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美好图景;6月,“民心相通”上海合作组织青少年体育文化节启动,系列运动赛事让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少年更好地交流……
时间不断向前,友谊的故事一直续写。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积极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层次,凝聚合作共识,谱写合作新篇章,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