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小院大舞台让二十大精神“飞”入百姓家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12-20 08:22 作者:吴莎莎

QQ截图20221220081923.png

12月2日,在位于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周家村的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里,陈小玲(右一)和曲艺学会青苹果小品团队的队员正为观众表演小品。

  “秋丰十月果蔬香,五谷丰登粮满仓,二十大喜讯传四方,利民的政策民盼望……”12月2日一早,朗朗上口的快板声从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周家村的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中传出。表演者正通过快板说唱,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乡村振兴、社会文明等内容说给群众听,演给群众看。

  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自建成以来,坚持走进基层党员群众中间,通过快板书、演唱、小品等艺术形式,第一时间向基层党员群众传递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大家学报告、悟内涵、提精神。

  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是今年铜川市创建的10个“乡村文艺小院”之一。铜川市通过创建“乡村文艺小院”,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点燃乡村文化热情

  冬日里的村庄寒气袭人,但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的演出仍吸引了不少观众观看。在曲艺小院,清脆的快板声拉开演出序幕,演员们精神抖擞地敲响快板,用通俗押韵的唱词、亲切的“乡音”,生动形象地向观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赢得阵阵掌声。独唱、小品等节目接连上演,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

  “这种形式好、接地气,我们老百姓都听懂了,也记住了。”“就是,我也听懂了。”看完表演后,观众们讨论着。

  连日来,在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一个个沾满泥土、带着露珠的表演,有“热”度、带“鲜”味,利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乡村振兴、社会文明等各方面的内容说给群众听、演给群众看。一场场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的文艺节目,正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百姓家。他们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文艺方式讲述了人民生活的新变化,表达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迈进新征程的昂扬斗志。

  “这些节目不仅有趣,还接地气,都是大伙身边发生的故事,我们都喜欢看。”周家村村民郭贵喜说,“快板、小品这种宣传形式,通俗易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我们也领会到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少不了文化振兴。2022年,铜川市文联在全市5个区县创建了10个“乡村文艺小院”,从文学、民俗到戏剧、音乐,涉及8个艺术门类。这些“乡村文艺小院”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一批文艺乡贤的创作热情,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22年11月中旬,经过专家组严格打分验收,作为首批10个文艺小院之一的铜川市乡村曲艺小院(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建成挂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更加强烈。10个文艺小院建成投用仅是一个开端,铜川市文联计划每年在全市建设10个乡村文艺小院,连续5年建设50个,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作为一名文化志愿者,在家里设立这个文艺小院,我感到非常高兴。这不仅是对我的认可,也是对我的激励。”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负责人陈小玲说。

  陈小玲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文艺爱好者,她平时不但积极参加王益区各类文化活动,还带动了周边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节目编排和演出,并组建了曲艺学会青苹果小品团队,成员共17人,年龄从6岁至65岁不等。曲艺学会青苹果小品团队自成立以来,创作了一批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文艺节目。

  今年以来,王益区文联深入农村细致摸排,挖掘全区范围内的乡村艺人和文化资源,最终建立了书画、曲艺、音乐3家“乡村文艺小院”。这些“乡村文艺小院”的建立,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活动载体。

提升群众精神风貌

  曲艺学会青苹果小品团队年龄最小的队员李皓宇今年6岁,是名小学生。他年纪虽小,却是个“老演员”。李皓宇演过《少年中国说》《喜迎二十大》《共同的心愿》等小品。观众们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男孩。

  “这几年我们给大家演了许多小品,有关于家风的,有关于孝道的,有关于党的好政策的,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我们演的都是群众身边的故事,非常受群众欢迎。”队员温小玲说。

  “我参加这个小品团队已经五六年了。农村现在有许多留守老人,他们能参与的文化活动不多。我们队员有时候去村上唱秦腔,给他们表演一些喜闻乐见的节目,还有一些其他传统节目,群众都非常喜欢。”队员王俊奇说。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后,我们小品团队精心编写了快板《二十大精神指航向》《二十大精神暖人心》等节目,在政府文化下乡活动带领下,我们把文化送到群众的家门口,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陈小玲说。

  “今后,王益区将充分发挥乡村文艺小院的功能作用,吸引更多文艺爱好者参与其中,辐射带动周边的群众走近艺术、感受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文艺力量,让文艺以最鲜活、最温情的形式走进基层,更好地传播党的二十大精神。”王益区文联副主席牛艳说。

记者手记

乡村兴,文化必兴。农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近年来,随着我省在“三农”方面投入持续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各地农村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振了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乡村文化如果没有传承和展现的有效载体,就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用贴近农民生活的内容、灵活的表演形式和载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通过歌曲、快板等形式将乡村生活中的正能量搬上舞台,展现了村容村貌,演绎了乡风民俗,凝聚了乡土人情,宣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乡村文化的源头是乡村生活,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最具活力的创造者。要用好接地气聚民心的“小载体”“小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不断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要创新服务方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打通农村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向上向善、文明友爱成为群众共识。要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群众物质与精神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层声音

在陈小玲乡村曲艺小院,300平方米的院子里分布着五个窑洞,其中一个窑洞陈列着各类服装道具。演员们在其余的窑洞里进行剧本创作、讨论排练。

连日来,陈小玲和她的队员正加紧筹备一场进社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

自2013年加入铜川市王益区“乡村文化大舞台”以来,陈小玲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演出。她还组建了曲艺学会青苹果小品团队,带动周边许多志同道合的文艺爱好者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编排和演出。

多年来,身为王益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益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曲艺学会会长的陈小玲带领曲艺学会青苹果小品团队自编自演小品30部,下乡演出200多场。陈小玲经常组织周边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在自家进行编排和排练,每周在文化馆编排节目,空闲时间还带动周边群众搞活文化娱乐生活,每年“七一”“十一”在乡镇、社区、村里举行文艺展演,丰富多彩的节目赢得观众称赞。

“我们要深入农村广场、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用群众愿意看、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到百姓家。”陈小玲说,“今后我们要继续把作品打磨好,多创作一些带有泥土气息的文艺作品,抓一些田间地头的小故事,引领带动更多村民排练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歌颂新时代,讲好群众身边的故事。”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