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峨山下党旗飘
——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泾阳县安吴镇薛家村党支部委员会
记者 董渺
6月28日,全国“两优一先”名单公布。当泾阳县薛家村的干部和群众在网上看到薛家村党支部委员会也在名单中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薛家村,地处泾阳县北部旱腰带地区安吴镇。近30年,村民依托嵯峨山丰富资源,主要以采矿、运输为生。因过度采石,嵯峨山体生态遭到损坏,2016年该区域采矿区被关停,薛家村也随之陷入了沉寂。
“矿区关停后,大多数村民就在家闲着,有地也不想种,觉得收入低,加之有200多亩地是荒石滩地,更没人种了,村上光贫困户就有88户。”回忆起以前的状况,薛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侠说。
这一切,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意识到:村党支部委员会发力的时候到了!那些日子,村上的干部琢磨最多的就是:薛家村到底该怎么发展,发展什么好?
受村民杜宝全发展大棚种植的启发,村“两委”商量对荒石滩地进行覆土改造,再建上大棚,尝试发展大棚经济。
想法虽好,困难也多,建一座大棚至少40万元,钱从哪来?大棚建好,上哪引水灌溉?只建一两座大棚不能解决全村的问题,要是成片建,没有土地怎么办?还有一个“致命”问题:村民们能不能接受?
问题摆在村干部面前,考验着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那些天,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挨家挨户做工作,算发展大棚的经济账,动员村民加入。”李雪侠说,一个多月下来,张更社、武辉等5户村民自愿投资建大棚。
然而,资金短缺仍然是最大的“拦路虎”。村干部跑到邮政银行、信合银行,为群众争取无息、贴息贷款;与在薛家村搞旅游开发的企业协调沟通,争取项目资金;实在周转不开时,李雪侠和时任的村委会主任甚至拿出自己的钱先垫上……
为解决建好大棚后的灌溉问题,村干部又从山上已有的深井里引来了活水。
就这样,张更社等5人的5座大棚率先建起来了,种上了圣女果、甜瓜等作物。由于产量高、销路好,大棚建成的头年,这5人就大赚了一笔。
看着蔬菜商贩来来往往上门收购,圣女果、甜瓜供不应求,其他村民也眼馋了,纷纷想加入。
此时村“两委”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信心也越来越足:把大棚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群众加入并受益。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上以项目投资、村集体经济投资、村民自建等3种方式先后共建温室大棚140余座。据李雪侠介绍,2020年薛家村凭借圣女果产业年产值已过2000万元,解决了全村及周边镇村200余人的务工问题。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薛家村全村脱贫。
为规避产业单一的风险,村上鼓励村内养殖能手和“党员先锋”大力发展肉牛、奶山羊产业。截至目前,薛家村已经建成肉牛养殖场1个,存栏223头;奶山羊存栏180只。
村民夏小军,早些年一直外出打工,七八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后,只好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孩子。没了务工收入,夏小军家成了贫困户。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2018年夏小军开始养殖奶山羊,最终通过养殖脱了贫。如今,他共养奶山羊13只,一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如今的薛家村,不仅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提升。近年来,薛家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硬化亮化美化,打造“一村一巷一树一花一景观”。走进薛家村,笔直的村道,整齐排列的屋舍,纵横分布的蔬菜大棚,以及房前屋后的小块菜园,一派乡村美景。
薛家村还建立了农家书屋,组建了健身广场舞队、秧歌队、锣鼓队、健步队。每到傍晚村民们走出家门,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吼秦腔。村里还以党建引领好民风、好家风建设,实行村“两委”成员包片、党员代表包户长效机制,群众有事找党支部、有困难找党员已成习惯。
“组织给咱这么高的荣誉,今后更要加把劲儿干。”李雪侠难掩激动地说,“下一步,我们打算依托龙泉公社、安吴青训班等景点,发展‘采摘游’‘民宿游’,把薛家村建设得更美丽、更富裕。”
[NextPage][/NextPage]第一书记结联盟 抱团发展促振兴
——记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陈仓区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支部委员会
记者 段承甫
盛夏7月,宝鸡市陈仓区西部山区群山披绿,鸟语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陈仓区西部山区,也被人们称为西山。这里曾因山大沟深、产业落后,是宝鸡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扶贫难度最大的区域。近年来,在陈仓区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的帮助下,西山的众多农特产品畅销山外的广阔市场,“虢之国品 西山五美”等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13.2万名山区群众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西山地区辖7个镇75个村,‘八山一水一分田’,群众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花椒、核桃维持生计。”7月28日,联盟支部副书记、坪头镇营头村原第一书记朱文超介绍,驻村期间,他发现长期以来各村农户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附加值低等问题突出。
2017年,朱文超接到一笔10吨青皮核桃的订单,在联系了附近几名第一书记后,七拼八凑只找来1.5吨,最终只能遗憾地看着这笔订单“黄了”。他意识到,如果能把各村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把来自各领域的第一书记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专业资源统筹起来,西山的75个村就能实现致富共赢。
2017年8月,刘越剑、李玮、朱文超等8名第一书记坐在一起合计,独木难成林,村与村不能再单打独斗了。他们发起成立了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抱团营销,共御风险、共享信息、共闯市场、共同发展。陈仓区委对联盟高度重视,引导全区57名第一书记加入,在坪头镇党委设立陈仓区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示范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把联盟打造成一支“不走的队伍”。
“联盟的主要职能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供销信息平台、组织产品展销会、开展志愿服务等,联盟成员探索出了‘支部引领+联盟对接+合作社收购+公司销售+农户生产’的‘5+’发展模式。”新街镇核桃园村第一书记杜彬鹏介绍。
在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的带领下,西山各镇村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动员农户积极加入合作社,采取诚信联保、溯源系统、数量严控等方式保障农产品品质,引导农户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香泉镇麻池村曾是西山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漆刚在2017年加入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后,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蜂养殖、花椒种植等特色产业,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提供蜂箱,村里的培训班教技术,产出的蜂蜜由合作社和第一书记对接联盟包装销售。一年光靠养蜂我就有近4万元的收入。”麻池村曾经的贫困群众李文生说。
“前几年,麻池村还建有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香泉镇培训基地,对全镇885户3035名贫困群众进行养殖、种植、手工制作、产品推销等技能培训,培养出了一批养殖大户、种植和销售能手。”漆刚说。
为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对西山特色农副产品统一进行资源整合、包装推介、市场营销,为8类农产品统一设计了包装礼盒,使山货摇身变成了精致的商品。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组织参加了西山建委西部山区农产品展销会、杨凌农高会等,推广西山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第一书记联盟电商服务中心、“秦乡人家”农产品网络销售及社区团购平台;开设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扶贫产品直销店推广销售农产品……目前,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与宝鸡市20余家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8家单位签订了消费扶贫协议,近3年累计销售花椒、苹果、香菇、肉牛、土鸡等16种农产品近4000万元。
“线下参展的同时,我们还在线上对接了西北网红直播基地,西山优质农产品已成为网络主播达人的优先推荐品。今年1月,联盟建成‘虢之国品 西山五美’运营中心,接入了多家电商平台,配备了直播间、打包发货设备,将通过直播带货推广西山公用品牌。”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党支部书记杨海明说。
“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支部委员会被评选为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我们备受鼓舞。接下来,我们会强化专业培训,继续完善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擦亮‘虢之国品 西山五美’等特色品牌,夯实西山乡村振兴的产业之基。”陈仓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裴振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