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热点观察 / 正文

正确处理事关改革发展全局性根本性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大关系”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10-20 09:27 作者:孔涵

重大关系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以及战略目标达成,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关键关联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关系,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的关系;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科学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释放各类要素的价值与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等关键领域精准施策,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良性互动格局。要基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策略。短期内,要聚焦风险防控,稳妥处置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重要问题;长期看,要强化顶层设计引领,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经济领域改革,还需做好加减法,既要借助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低效资源有序出清,又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腾出空间。针对供给体系“全而不优”的结构性矛盾,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为经济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课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胸怀全局、洞察大势,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战略目标;又要鼓励各地各领域立足实际,在守正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将战略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确保既着眼长远谋篇布局,又立足当下直击现实矛盾。立足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实际,通过改革创新持续提升发展效率、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筑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维护公平正义,实现活力迸发与秩序井然的有机统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立足自身谋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实力,不断谱写强国建设新篇章。

202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一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二是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三是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四是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五是“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积蓄长远发展动能。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精准攻坚,强化全局统筹,提升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不同地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应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在尊重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基础上,科学运用人工手段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设定严格的制度边界,以制度、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对自然的过度索取,通过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每一个社会主体的自觉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实践过程中,既要以钉钉子精神落实碳减排,又要立足能源结构、产业基础等国情实际,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转型路径。

202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既要聚焦国家急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又要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实现宏观战略与微观需求的统一,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教育的使命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并赋能社会进步,要坚持知识传授与素养提升并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将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筑牢安全底线、严守教育法律法规,创新教学理念方法,激发师生创造潜能,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将教育发展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世界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推动教育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元素深度融合,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实力。

2024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坚持系统观念,要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些原则,必须在改革实践中毫不动摇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将改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通过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夯实物质基础的同时,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通过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蛋糕”做大;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蛋糕”切好。通过鼓励创新、宽容试错,营造大胆探索、锐意进取的氛围,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蓬勃活力,强化法治保障,完善规则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和国家安全稳定,确保活力有序释放。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高度警惕并有效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等各领域重大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