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服务 / 正文

宝塔区:建设“四名”人才工作室
打造人才作用发挥新平台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9-18 15:31 作者:白红安

近年来,延安市宝塔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实施“才聚圣地、智汇宝塔”人才工程为抓手,坚持“四动”发力,全面加强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四名”工作室建设,努力形成人才集聚优势,不断增强品牌效应,持续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创新创业沃土,为宝塔当排头、走在前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上下联动,让“独角戏”成为“大合唱”。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压实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管行业就要管人才”职责,把源头储备、梯次培养、建强团队、激发活力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宝塔区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四名”工作室建设的通知》,筛选一批在全市、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建立以学科(产业)带头人姓名及其专业特色命名的“四名”工作室,实现以才带才、以才育才、以才聚才目的。同时,建立完善人才工作联席会议、重大事项报告和联络员等3个制度,先后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和优秀人才座谈会,实地开展人才工作专题调研,督促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完善工作室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工作室领衔人所在单位负责做好日常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截至目前,共建立名师工作室8个,名医工作室2个,名家工作室6个,名匠工作室2个。

创新驱动,用“绣花功”提升“硬实力”。针对县域人才工作出现的引不来、活力弱、流失多这一“小城困境”,宝塔区委印发《激励本土人才创新创业十条措施(暂行)》,强化本土人才成长软环境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业热情。2023年以来,分两批评选42名优秀人才,给予每人1万元奖励,鼓励激励教育、医疗、文化、农业等领域优秀人才把创新作为源动力、把科研当成自选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区果业局姚杰总结推广集雨窖节水灌溉、坑施肥水、立体花果、拉链式防雹网等多项实用技术,参与的“黄土高原干旱过程与雨水资源化”科研项目,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区蔬菜技术推广与营销服务中心石磊磊的科研成果“设施大棚蔬菜物理技术应用推广”,获得中国科学管理研究院一等奖。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李买平成为秦牧智库入库专家,沈振振“一种可灵活调节的辅助型助产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区医院刘宇独创的“四步单元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的应用和推广被列为延安市科技推广项目。陈巧莲、李惠媛等中小学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或主持省级规划课题,王传姬获得全国创新科研成果和优质课一等奖,董燕妮、张姣分别出版专著《满眼繁花》和《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大批人才正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成为智慧型、研究型、专家型人才的宝塔样板。

示范带动,将“一点红”汇成“一片红”。人才成长既靠自身努力,更靠组织培养。宝塔区委组织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坚持把思想好、人品正、能力强,具备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作为人选标准。“四名”工作室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带动和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形成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人才培养机制。陈巧莲工作室通过“理论研读、在线研讨、送培送教、研训一体、名师论坛”等活动,培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19人。高志华工作室成员中,3人获得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1人获得全国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大赛一等奖,5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刘建梅工作室以临床培养为载体,采取“导师制”方式,通过研究分析大量患者病例,制定科学治疗方案,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并培养出一批优秀中医人才。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瑜被评为省级工匠名师,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菌棒加工、产品加工、人才培训以及菌种研发和销售,公司年产值达2700余万元,带动40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自觉行动,以“契合点”延伸“服务链”。紧盯基层所需、群众所盼,各领域人才立足岗位做贡献,扎根基层善作为,依托“四名”工作室,开展组团式下沉服务,畅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推动宝塔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贡献力量。董燕妮主动承担送教下乡任务,赴20多个县区开展示范课28节,录制系列微课20节,赋能一线教学,促进教师成长。区蔬菜技术推广与营销服务中心石磊磊积极推广穴盘育苗技术,解决了营养钵育苗土传病害重、栽植成活率低、不易运输销售、品种品质差等问题。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沈振振深入乡镇开展技术服务430余次,解决肉牛饲养管理、配种难、母牛难产、生产瘫痪等技术难题1120余次。区果业局建立“首席专家+技术骨干+果农”的技术推广网络,姚杰、孙延飞现场培训旱作节水栽培、新优品种引进、绿色有机生产等实用技术,培训果农及技术骨干2000余人,有效提升果农技术水平。

供稿:延安市宝塔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