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服务 / 正文

旬阳打好“政策牌”、加大引才力度,大力发展“归雁经济”

——“归雁”振翅 乡村蝶变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6 08:23 作者:记者 董剑南 通讯员 邹一铭

九月四日,旬阳市仙河镇西沟村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田里,孙涛(右)查看小龙虾生长情况。 受访单位供图

9月8日,旬阳市仙河镇西沟村,陕西拦河岭农业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涛蹲在田埂上,轻拨稻丛,查看小龙虾长势。“再有40来天就开捕,今年的虾个头比预期大,成活率也高。”孙涛说。

2016年,孙涛辞去在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探索“稻虾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如今,孙涛的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田生机勃勃,还带动周边70余户群众增收。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旬阳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在外创业、务工的人员有10万人。近年来,当地打好“政策牌”、提升“引才力”,大力发展“归雁经济”。一批批在外打拼的人才携资金、项目和技术返乡创业,在家乡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筑巢,引“雁”归故里

“每次去湖北吃小龙虾,我总在想,我们仙河的好山好水也应该能养小龙虾,何不回家乡试一试。”萌生这样的想法后,孙涛投资100余万元,在西沟村建起了40亩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田。

“小龙虾能疏松土壤、吃掉杂草害虫,排泄物还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推行生态种养模式后,稻米每公斤卖到40元,小龙虾更是卖到每公斤180元。”孙涛说,得益于良好的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他投资的虾苗培育温棚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稻虾共生”发展得红红火火,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增收机遇。村民刘年荣在孙涛的稻虾综合种养试验田务工。“每月收入4000余元,还能照顾家里。跟着年轻人学习生态养殖新技术,大家干劲十足。”刘年荣说。

旬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邢兆平介绍,旬阳市建立旬阳籍在外成功人士和人力资源信息库,完善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强化服务保障,吸引人才返乡创新创业。

仙河镇2.4万户籍人口中,8000余人常年在外务工。“我们组建服务专班,通过举办‘归雁兴仙河,共话新发展’等活动,让在外能人了解家乡变化,吸引他们回乡发展。”仙河镇党委副书记梁乐乐说。

培土,助“雁”稳扎根

位于旬阳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的旬阳领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高速运转,一批批吸附分离新材料接连产出。这些新材料将广泛应用于环保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电池、血液净化等领域。

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博士邓茂盛带着技术和团队回到家乡,创办了集吸附分离新材料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旬阳领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为破解企业高端人才短缺难题,旬阳高新区与省内外高校共建西安、旬阳两地产学研基地,设立科研攻关基金吸引高校团队带项目入驻,既解决了企业用人之困,又为高校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近两年,旬阳高新区入园重大工业项目中,70%为本土人才回乡创业项目或本土人才牵线引进项目。

有了政策支持,旬阳领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科研攻关。目前,年产2.4万吨纳米高分子功能吸附分离新材料项目已建成投产,达产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

像邓茂盛这样返乡创业的“归雁”越来越多,如何让他们安心发展?旬阳市拿出真金白银,实施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实行人才返乡创业“帮带办”“一次办”“网上办”,促进项目高效落地。

“协调土地流转、申请创业贷款、对接科研团队,一系列帮扶措施让我们能放心投资、安心发展。”2017年,旬阳青年胡先智毕业后回到家乡仙河镇,和父亲一起创办了旬阳市天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在相关部门的牵线下,去年4月,胡先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专家签订技术指导协议。如今,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年收益达650万元,农忙时能带动380余名村民务工增收。

领飞,“群雁”哺家乡

曾经“孔雀东南飞”,如今“群雁还巢来”。近两年,旬阳籍在外创业能人回乡创办企业113家,年产值达20亿元,带动5000余人就业,“创业一人、带动一片”的效应持续释放。

在旬阳市仁河口镇桥上村,一家小型酒店的“山景房”内陈设精致,窗外群山叠翠。

2023年,返乡青年洪列兵投资500余万元对家乡的老房子进行改造,建成18间客房,并配备茶室、娱乐休闲室和餐厅。

“投资家乡,一方面是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是想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洪列兵说。

“归雁”返乡,带回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还有新理念、新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返乡青年吴莉创办仙河镇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开设科技模型组装、兴趣启蒙等课程,累计服务400余名留守儿童。

“旬阳将不断扩大‘归雁经济’规模,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关键领域、重点行业精准引进人才,力争在5年内吸引3000名返乡人才创业就业,让更多‘归雁’在山乡大地‘展翅翱翔’。”邢兆平说。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