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构建“人才强企”战略支撑体系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8 11:35 作者:张晓静 李 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根本在于激活人才这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构建“人才强企”的战略支撑体系是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企业人才根基亟待夯实

审视当下,企业人才结构性矛盾、流动壁垒与制度性短板交织叠加,威胁着企业创新根基的稳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企业尖端人才紧缺与结构失衡并存,源头活水不足。关键核心领域顶尖人才储备薄弱,“卡脖子”风险高企,同时面向未来产业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缺口达103万人。人社部预测,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达900万人,而人才缺口高达450万人。高端复合型人才短缺矛盾尤为尖锐。这种结构性短缺严重制约企业创新纵深布局。

二是人才流动梗阻与吸引力不足交织,活水循环不畅。高校院所人才向企业流动仍存身份、薪酬、评价等隐性壁垒,中小企业在薪酬待遇、发展平台、创新文化方面短板明显,对顶尖人才吸引力不足,“孔雀东南飞”现象依然突出。

三是企业激励局限与活力束缚共存,创新动能衰减。部分企业“重硬件轻人才”,长效股权期权激励运用不足、覆盖面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科研人员“获得感”不足,评价体系未能充分体现市场价值与创新贡献,束缚了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

这些相互叠加的挑战如同侵蚀根基的蚁穴;若不系统加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难以夯实,影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实现。

破立并举构筑人才新生态

破解企业创新人才之困,须坚持系统观念,以“固本培元”为方略,着力构建支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人才新生态,要从以下三方面协同发力。

一是拆除制度藩篱,让人才顺畅流动、价值充分实现。要在国家层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广“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的智力服务,并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探索实施“揭榜挂帅”专项计划,破除地域、身份等限制,面向全球张榜求贤。同时,必须强化企业聚才主体地位,赋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创新主力军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支持其自主认定核心骨干人才,并使其骨干人才享受地方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待遇(如税收优惠、专项补贴),推动地方政府在企业人才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支持,切实提升企业吸引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严格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相关政策,明确保障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收益向研发团队和主要发明人倾斜,探索推广“先确权、后转化”模式以明晰产权,并简化分配审批流程,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合法合规、便捷高效地实现“名利双收”,充分释放其创新潜能。

二是共建产学研平台,协同培养急需人才。共建共享高水平平台,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创建或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同时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前沿,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难题,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和学科建设方向。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共建共享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死亡之谷”问题。需大力推广“企业出题、院所答题、协同攻关”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顶尖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定制化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并通过设立企业冠名教授席位、企业导师制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工作站)等方式,促进人才培养端口前移,让人才深度参与产业实践,实现课堂到岗位的无缝对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人才在企业创新一线挑大梁、当主角。最后,构建区域人才高地与协同网络,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区域的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人才高地和创新策源地,推动区域内人才评价标准互认、创新政策互通、科技设施共享、社会保障流转衔接,形成强大的人才集聚“场效应”和创新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厚植创新文化,激发人才活力与归属感。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锐意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倡导企业家将人才视为核心资本进行长期战略投资,领导者需率先垂范、亲自抓“第一资源”,在企业内部培育以“创新包容、冒险探索、宽容失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文化。要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明确区分探索性失败与失职失误,鼓励人才勇闯“无人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推动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形成“有竞争力基础薪酬+股权/期权长期激励+项目分红/成果转化收益+荣誉地位认可”四位一体模式,重点扩大股权激励在核心科技人才和关键团队的覆盖面,使个人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紧密绑定;设立重大创新突破奖等专项基金,重奖取得颠覆性成果或解决关键性难题的团队与个人,树立价值创造标杆。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工匠精神、推崇工程师文化”,提升技术人才地位;为管理、技术、技能等不同序列人才设计清晰多元的职业发展通道,打破唯管理独木桥困局;建立健全持续学习提升机制;关注人才的身心健康与工作生活,加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联系,切实增强人才归属感、认同感与幸福感,使其心无旁骛投身创新。

(作者张晓静、李辉分别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