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善用比较优势聚人才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8-15 11:28 作者:陈俊升

人才之争非资源堆砌之战,而是精准匹配之弈。用好比较优势,集聚产业人才,方能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各地越来越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将人才视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密钥。人才之争非资源堆砌之战,而是精准匹配之弈。只有精准定位自身禀赋,用好比较优势,集聚产业人才,方能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人才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精准定位,明辨优势锻造引才“强磁场”。“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各地区域发展禀赋差异显著,不能盲目复制高薪引才模式,而要以“显微镜”透视禀赋、以“放大镜”聚焦长板,精准定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特色转化为引力。要聚焦主导产业中技术突破、规模经济、特色因子等,测算人才投入的边际效益,锁定特长领域。要绘制“优势产业—紧缺岗位—人才分布”的人才供给侧动态图,量化岗位需求与人才储备的“成本差”,优先引进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要锻造区域品牌辨识度,将地理标识升级为人才价值标签,形成“以产塑才、以才兴产”的共生效应。

动态调整,化劣为优破除聚才“桎梏圈”。“风物长宜放眼量”,比较优势绝非静态标签。传统认知中的短板,亦可借创新思维转化为促进发展的跳板。当前,欠发达地区面临禀赋弱化与人才流失的双重压力,但数字革命、绿色转型等新趋势,正催生弯道超车的窗口期,为劣势反转提供了无限可能。要根据自身实际开辟新赛道,在限制开发的生态区,可通过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动能,布局循环农业、碳汇技术、生态康养等产业。针对资本薄弱地区,要以制度创新盘活闲置要素,探索“技术入股”“柔性用才”等轻资产模式,将农村闲置宅基地、老旧厂房等“沉睡资产”改造为科创飞地、孵化空间,降低人才创业的初始成本。要借数字基建消弭区位鸿沟,建设跨区域“虚拟研发平台”,通过远程协作、共享实验室、云上中试车间等载体,使偏远地区人才与企业亦可无缝接入全球创新网络。

协同联动,聚势赋能构建留才“生态林”。“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当前,区域发展已从“单体竞争”转向“系统竞合”,唯有勇于打破“零和博弈”的传统格局,以“区域一盘棋”思维重构人才生态,推动地区间加强协作,共同打造人才发展共同体,方能以“错位互补”实现“共生进化”。要建立区域间机会成本分担机制,推动相邻地区联合编制优势产业目录与负面清单,避免重复引才。探索推进共建“人才飞地经济走廊”,在区域中心城市设立“创新前哨站”,引流高端人才;在腹地城市配套生产基地,形成“研发—中试—制造”的人才梯度有序布局。同时,促成区域内政府间签订人才互认、社保互通、服务共享协议,破解“身份绑定”难题。要打造“政企研”赋能三角,政府提供人才流动监测、诉求响应平台等公共产品;企业联合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科研机构开放共享设施,推动形成区域产业人才高效协作生态。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