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业以才兴。在推进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才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当下人才赛道上,“伪光环”现象屡见不鲜,有人靠虚假头衔招摇撞骗,有人以夸夸其谈掩盖真才实学,更有甚者,通过学术不端、履历造假等手段骗取荣誉与资源。“伪光环”扰乱干事生态,挤占了真才实干者的资源,侵蚀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力,亟须加以整治。
“伪光环”的蔓延,本质上是人才评价体系的错位。现实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着“光环依赖症”,将头衔高低等同于能力强弱,把资历深浅看作贡献大小。“帽子”成了硬通货,头衔成了通行证,本该衡量能力的标尺异化为追逐虚名的工具。当评价标准从“实绩导向”滑向“头衔导向”,便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那些默默深耕领域、潜心钻研创新的人才,可能因没有亮眼头衔而被忽视;而一些善钻空子、精于包装的人,却能凭借虚名获得资源倾斜。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资源的错配浪费,更会稀释人才政策的激励效应,让实干者灰心、创新者却步。
破除“伪光环”,关键在于践行以实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让真才实学浮出水面,让华而不实无处遁形。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既看学历资历,更看实践成果;既看论文著作,更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看短期效应,更看长期贡献。让那些在田间地头解决技术难题的“土专家”、在车间班组搞创新的“巧工匠”、在实验室潜心攻关的“硬科学家”,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才评价就是要打破“一刀切”,让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在合适的标尺下被看见、被认可。
好的评价体系,需要严格的监督机制来保障。要建立健全人才信息核查机制,对头衔资质、成果贡献进行全链条审核,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织密“打假网”,让“注水简历”无处藏身、“虚假头衔”现出原形。要建立人才动态管理机制,对已入选的人才进行跟踪评估,对实绩不符、弄虚作假的坚决清退,形成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组织部门要当好“守门人”,在人才选拔、引进、考核等环节从严把关,不让“伪人才”挤占资源、污染生态。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真正的人才生态,是让实干者有舞台、创新者有回报。要加大对默默无闻、潜心钻研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潜才发现机制”,主动发掘那些不事张扬却实绩突出的人才,为他们提供资源支持、搭建发展平台。要完善激励机制,让人才的付出与回报相匹配,让实干者得实惠、创新者受褒奖,营造“实干光荣、虚功可耻”的鲜明导向,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让人才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