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打造生机无限“人才雨林”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8-07 10:07 作者:王为凯 何景楠

人才竞争短期看投入,中期看政策,长期看生态。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唯有筑牢制度根基、完善协同生态、涵养包容环境,方能打造生机无限的“人才雨林”,构建“如鸟归林、如鱼得水”的创新发展格局。

政策松土,不追风口追活水。当下,一些地方的人才政策仍存误区:或“撒胡椒面”式广种薄收,徒有数量难见实效;或“贴金箔”式重金引才,急功近利难留人心。“政策百宝箱”里不应都是“固定公式”,要既装有真金白银,又装满破土发芽的机遇。要深耕“政策沃土”,通过机制松绑、制度破壁等培优育强人才发展根系。围绕产业链优化人才链,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人才缺口、企业弱项,既不盲求短期风口,也不拘泥于传统框架,做好靶向施策、强化要素保障,实施“卡脖子”领域专项招引培育计划,持续充实紧缺人才目录。要优化评价方式,不唯经济指标,打破学历资历壁垒,不唯荣誉光环,打破圈子团体束缚,实施“积分制”等评价体系,建立“揭榜挂帅”机制,让“政府定政策”转向“市场做选择”,激励人才不断破土而生。

生态嫁接,不造盆景造雨林。当前,部分地区的人才生态建设陷入“怪圈”。有的因政绩观偏差,只讲“蓝图”“前景”,不求成果转化;有的欠缺统筹,任由企业和团队各自为战、恶性竞争;有的急于出新出彩,仅将资源押宝给个别明星团队。这样的人才生态环境,养成的将是精心修剪的“观赏木”,而不是共生共荣的“生态林”。要打造资源聚合平台,面向领军团队、高校院所、中小企业等机构设立跨界人才“会客厅”,围绕人才实际需求,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正向循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设开放式创新综合体,推动各类人才共享设备池、组建攻关队,打破企业“有钱没才、有才没钱”困境,形成人才与产业、人才与企业互哺的共生网络。

阳光护荫,不求速度求温度。个别地区面对科技创新还存有短视思维、逐利导向,服务人才缺乏定力。有的专注于搞“数据锦标赛”,以一时专利数量、科研分量论英雄;有的则沉迷“资本快闪”,时常用对赌协议绑架科研节奏;还有的罹患“焦躁症”“多动症”,人才服务落实朝令夕改,有损公信力。种好“栖凤树”,关键在于“留白”的勇气和“陪跑”的耐心。要建立科技创新尽职免责清单,对技术路线选择等决策实行“容错备案”,支持有潜力的团队、项目进行二次创业,同时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赋予人才团队更大资源调配权。对重点攻关团队按期放宽考核评估,非共识项目则推行“双盲”评审,确保获得平等支持。设立“科研静默期”,落实“无感服务”,做到“有事服务、没事不扰”,切实当好“隐形合伙人”。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