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宁陕:党员“双报到” 服务“零距离”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10-24 09:18 作者:王辉

10月23日,陕西省宁陕县城关镇子午路一栋斑驳的老居民楼里,83岁的胡桂英老人颤巍巍地打开家门。门外站着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手里提着一个保温饭盒,热气氤氲。

“今天有您爱喝的南瓜粥,还有炖得软烂的土豆烧肉。”志愿者笑着递上饭菜。胡桂英接过饭盒,手微微发抖,“无论刮风下雨,从没断过……比亲闺女还准时!”声音哽咽,却带着笑意。

这顿看似寻常的午餐,对体弱多病的胡桂英夫妇而言,是生活的“雪中送炭”。买菜做饭曾是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如今,总有一名党员志愿者准时敲响他们家的门,送餐上门、打扫卫生。

这一幕,只是宁陕县千千万万个“党员进社区”服务场景中最平凡的一帧,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党建力量如何真正沉入城市肌理,渗入百姓生活毛细血管。

过去,群众常说:“找社区吧,他们管不了;找单位吧,又看不见。”基层治理长期面临“条块分割”的困局——机关干部坐在办公室里听民情,居民诉求在层层转达中被稀释、延误。

而在今天的宁陕,这样的尴尬正在被打破。那一抹抹跃动的“志愿红”,不再是会议室里的汇报者,而是楼道里弯腰扫地的身影、菜市场边宣讲政策的声音、独居老人床前轻声细语的问候。

近年来,宁陕县以“组织下沉、党员报到、服务落地”为主线,全面推行机关党组织与社区结对共建,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双报到”机制。全县1800余名党员来自96个机关单位,覆盖4个城市社区,亮身份、签承诺、领岗位,将八小时之外的时间献给邻里街坊。

“群众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社区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宁陕县委组织部牵头,社区构建“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双向匹配机制,通过走访调研、微信群征集、居民议事会等方式,精准梳理出老旧小区改造难、留守儿童无人教、残疾人出行不便等百余项民生痛点。

“阿姨,您好!今天来给您家的燃气做个免费检测。”在城关镇居民杨永红家中,2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手持探测仪器仔细检查燃气管道、阀门和灶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样的贴心服务让社区居民倍感温暖,也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在刨花板厂小区,曾经破旧的储藏室被拆除,变成了停车位和硬化道路。居民李桂兰回忆说:“以前小区土路坑洼,雨天泥泞,晚上漆黑,走路特别不方便。”如今,“路平了,水不愁了,晚上灯也亮了。”

宁陕县住建局聚焦群众需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三拆三建三提升”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将各家属院储物间、围墙依法进行拆除,利用公共空间规划停车位、建设休闲场所,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服务不止于物质帮扶,更在于心灵抚慰与关系重建。困境儿童小宇父亲外出务工,由年迈外婆独自抚养。他曾性格孤僻、成绩落后,长期沉默寡言。妇联干部韩雨婵主动认领帮扶任务,成为他的“爱心妈妈”。只要一有时间便会陪他写作业、讲故事、做手工。如今小宇已变得开朗自信,成绩稳步提升。

目前,宁陕已有140位“爱心妈妈”,设立“爱心妈妈驿站”31个。她们不仅提供学习用品、生活资助,更重要的是用持续的情感投入,填补留守儿童的心理空白,重建他们的安全感与成长信心。

与此同时,“双报到”也激发了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一次停车位改造议事会上,居民因车位分配争执不下。住建干部现场讲解空间优化方案,交警党员提出动线调整建议,物业提议分时段共享车位……多方协商下,矛盾化解,共识达成。

这不仅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是邻里关系修复、公共意识觉醒的缩影。社区正从冷冰冰的管理单元,蜕变为有温度、有回应、有归属感的生活共同体。

“双报到”若仅靠热情难以持久。宁陕县建立“服务台账”制度,详细记录每位党员的服务时间、内容及群众反馈,并每季度向其所在单位通报。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有区别,机制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志愿服务从“任务摊派”转向“主动作为”。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开始主动思考“我能为社区做什么?”。

县医院组建“流动义诊队”,每月深入偏远小区为老人测血压、送药品;教育系统党员教师定期家访困难学生,指导家庭教育方法;住建技术人员担任“房屋体检师”,排查住房安全隐患……服务形式日益多元,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据统计,今年以来,宁陕县党员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30余次,解决安全隐患、邻里纠纷等民生事项180余件。楼道干净了,路灯亮了,停车有序了,老人笑了,孩子乐了。这些细微而真实的改变,汇聚成群众脸上日益增多的笑容。

“双报到”,看似简单的三个字,背后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深刻变革。它把组织的力量沉下去,把党员的身份亮出来,把群众的心声听进去,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当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家门、办好千家事,党群之间的桥梁就越发坚固,社会治理的根基就越发深厚。


责任编辑:高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