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新城区西一路街道:烟火气里的文明温度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1 08:36 作者:席晨

在兴乐社区“爱无碍·静默咖啡”咖啡馆,何青(左一)将做好的咖啡递给顾客(资料照片)。

10月10日清晨,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广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临时厨房里,同心志愿服务队队长许豫秦和队员们正忙着洗菜切肉,为本周社区的“一碗面”活动准备食材。

“食材得早上现买,臊子要少油少盐,老人吃着才舒坦。”许豫秦说。这样的“爱心接力”,在这间厨房里已持续了两年多。

广场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超20%,“做饭难”困扰着许多老人。2023年4月,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起“一碗面”志愿服务项目,每周五中午为辖区80岁以上老人免费制作臊子面,其他居民仅收6元成本费,行动不便者还可享受送餐上门服务。

上午10时,候餐区已坐了不少老人。88岁的王希善提着保温饭盒笑着说:“老伴腿脚不好,我吃完再给她带一份回去。”

“省去做饭的麻烦,还能和老邻居聊天。”84岁的郎太根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陕西一直有‘回家吃面’的习俗。老人每周来吃面,图的不只是一碗热乎面,更是这份‘像回自家一样’的自在和亲切。”广场社区副主任张莉棚介绍,两年来,“一碗面”的影响力随着这份暖意不断延伸:驻地爱心企业主动送来新鲜食材,社区居民、党员、退役军人争相到厨房帮忙。如今,每周仅为80岁以上老人准备的免费面就能送出近100碗。

这碗面的温度,远不止于舌尖。它折射出广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聚焦“民生小事”,做细服务、用活资源的积极探索。

“我们通过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推动党建资源联用、志愿服务联做、文明小区联建,把驻地单位、志愿组织和热心居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张莉棚说,依托这一机制,社区已培育出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

“一碗面”温暖了老年人的胃与心,不远处的兴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杯咖啡”为听障群体撑起一片实现自我价值的天空。

走进“爱无碍·静默咖啡”咖啡馆,一种不同于寻常咖啡馆的宁静扑面而来。这里听不到“欢迎光临”的问候,取而代之的是店员真诚的微笑和手语交流。墙上的手语注释图与收银台的文字提示牌,无声地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正值午间,42岁的工作人员何青忙着接单。有顾客用手指点单,她迅速点头并做出“OK”手势,然后在电脑上流畅下单。

这家特殊的咖啡馆,是西一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从“输血”到“造血”的创新探索。街道通过联合区残联、专业培训学校等资源,引入“爱无碍·静默咖啡”志愿服务品牌,构建起“技能赋能+就业保障+社会融入”的帮扶体系。

何青2岁时因故失聪。2020年,她报名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咖啡师培训。“我在这里学会了技艺,有了稳定收入,更重要的是靠双手赢得了尊重。”何青用手语告诉记者。

据项目创办人罗天介绍,5年来,在街道支持下,项目累计投入150余万元,先后开设6家门店,培训听障人士73名,将帮扶范围从新城区延伸至省外。

如今,咖啡馆还有许多功能:作为“公益客厅”,社区居民在这里聊天议事;作为儿童托管志愿服务点,家长可以将孩子托管在这里;手语服务从店内走向社会——已累计面向社会大众开展150余场手语培训,并定期走进周边8所中小学开设公益课堂,将关爱特殊群体的理念传递给孩子们。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学生刘雪是这里的常客。“环境安静,公益氛围浓,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刘雪说。

从“一碗面”的热乎,到“一杯咖啡”的静默芬芳,西一路街道从群众需求出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按照“单独组建、联合共建、多点布局、整合融合”的思路,西一路街道构建起覆盖全域的“1+8+N”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1个街道实践所、8个社区实践站以及N个延伸服务点)。今年,该街道获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