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黄土沟沟长出“致富菜”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技术赋能蔬菜产业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1 10:22 作者:胡明宝 陈彦宇

一座座智能化温室内,西红柿沿着藤蔓茂密生长,水肥通过精准管路直达根系,农户轻点手机即可一键调控温湿度。田间的虫情测报站自动捕捉害虫,数字驾驶舱实时显示全域生产数据……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带动下,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黄土高原正变成一片“绿洲”。

近两年来,宝塔区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为契机,立足设施蔬菜主导产业,坚持科技兴园理念,凭借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融合联动发展路径,不断擦亮瓜菜品牌,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实验室技术扎根田间

河庄坪镇康家沟村种植大户刘浪浪的西红柿大棚里,翠绿的果实挂满枝头。这位曾在外务工的“新农人”,如今已是家乡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以前种西红柿全凭经验,现在跟着专家学技术,一亩地能多收上万斤!”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产业园构建的产学研协同体系让现代技术直达田间地头。

宝塔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军智介绍,产业园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黄土高原设施农业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设立专家工作站,组建起由12名学科带头人、35名硕博士组成的“科技特派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孙国涛的团队正是技术转化推广的重要“桥梁”。“我们引进筛选了西红柿、辣椒、食用菌等50个蔬菜品种,将有机肥配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集成,形成40多个新品种与多项管理技术集成模式。”孙国涛指着采用清洁化基质栽培的温室说,这种全智能化的栽培模式和管理模式,不仅能节水节肥,还能实现四季栽培,番茄亩均年产量可比普通大棚增产20%。

为确保技术真正为农所用,产业园创新“专家包片、技术员包棚、示范户带动”机制,组建由20人组成的技术推广服务队,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及种植户近300人次。刘浪浪就是技术推广的直接受益者,他采用的蚯蚓立体种养模式,通过“地下养蚯蚓、地上种蔬菜”的生态循环方式,使西红柿维C和钙含量增加,高端产品每斤能卖到10~15元。“现在经常有农民老乡来学习,我还收了个宁夏徒弟呢。”刘浪浪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据了解,3年来产业园累计实施重大科技专项9项,获得国家专利27项,建成西北首个蔬菜种苗无菌培养实验室。其中日光温室主动蓄热系统使冬季棚内温度提升5~8℃,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双拱双膜保温技术破解了陕北冬季蔬菜生产难题,让越冬黄瓜亩产大幅提高,科技的力量已在黄土地上结出硕果。

数字技术一键掌控,构建全链条智慧农业体系

“点开这个智能温室的公众号,你看我按一下,就能一键关闭遮阳网、打开通风口,设备还会自动报警提示土壤养分变化。”刘浪浪熟练地操作着手机,向记者展示智能大棚的便捷管理。在宝塔区,这样的智慧管理场景已覆盖全区18个设施蔬菜园区。

宝塔区蔬菜中心主任尚炳炎介绍,产业园建成了集智慧展厅、数字驾驶舱“一张图”、物联网监测系统于一体的数字农业应用体系,部署物联网设备3200台套,实现生产数据全采集、全监控。在枣园街道温家沟村的智慧农业展厅,LED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各园区的土壤湿度、空气温度、作物生长状态等数据,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端即可开展远程指导,农户则可通过手机端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每个瓜果蔬菜园都配备了气象站、虫情测报站、温室环境监测站等设备,还有频振式杀虫灯和高清智能摄像机保驾护航。”尚炳炎指着屏幕说,5G智慧农业示范区的AI病虫害识别系统,将病害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亩均用药成本降低40%。而“一棚一码”管理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更让消费者扫码就能了解蔬菜从大棚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为“宝塔瓜菜”提供了品质背书。目前,产业园5万亩设施蔬菜均已实现智能化管控。

数字技术不仅提效,更在降本增收上成效显著。孙国涛团队研发的水肥智能决策模型,实现节水节肥35%,智能化管理让单个农户的管理能力从2个大棚提升至3~4个。截至目前,产业园日光温室智能化管控水平提升30%,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全年瓜菜总产量同比提升4000余吨。

产业融合联动带农,铺就富民兴村小康路

“尝尝这个妮娜皇后,特别甜!”在河庄坪镇康家沟村种植大户马海江的大棚葡萄采摘园里,一串串饱满晶莹的葡萄挂满藤架,除了妮娜皇后,阳光玫瑰、夏黑等品种也长势喜人,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采摘。“以前单纯种葡萄,最愁的就是销路,现在搞采摘游,每到周末园里挤满了人。”马海江笑着说,相比传统种植模式,采摘游不仅收益更高,还省了不少运输成本。更让他受益的是,借助产业园的品牌效应与数字宣传助力,采摘园的年接待游客量和收益正逐年增长。

在宝塔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并共享红利。走进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工人正忙着将菌包打包发往周边农户家中。“我们给农户提供‘托底式’收购:按每个4.2元的单价把菌棒卖给农户种植,成熟后再以每个7~9元的价格回收,去掉种植管理成本,算下来每个菌棒能让农户稳赚2~3元。”公司负责人高瑜介绍,除了带动种植环节增收,企业还在菌菇工厂安装了一条半自动菌棒生产线,把菌棒套袋、搬运等环节留给人工完成,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目前,该企业年产菌包400万袋,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700余人务工,人均增收2万元。

从葡萄采摘到菌包生产,宝塔区通过产业融合不断延伸“宝塔瓜菜”价值链,也生动实践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奖补资金的精准带动下,当地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4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7家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茁壮成长。延安菌舰生物采用液体菌种技术,将菌棒生产周期缩短30%,辐射8个乡镇发展食用菌产业,让产业红利惠及更多农户。

此外,产业园已建成陕北最大的种苗繁育中心,年育苗1.2亿株,辐射20万亩基地;6家加工龙头企业建成3条包装生产线,年处理能力突破10万吨,15万吨冷藏库容保障“鲜度直达”。园区两大公用品牌下,12个绿色认证、8个有机认证产品知名度逐步提高,区域瓜菜均价环比增长2.8%,枣园甜瓜靠区块链溯源溢价40%。

联农带农机制创新让发展成果得以惠及千家万户。柳林镇吴枣园村通过“企业建棚+农户承包+技术托管”模式,带动132户农民户均年收入达8.6万元;南泥湾镇马坊村的“菌渣养蚯蚓-蚯蚓粪肥田”模式,年处理菌渣1.2万吨,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截至目前,产业园已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2万农户增收,年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人次,带动数百户群众从“解决生计”迈向“小康生活”,让陕北的黄土沟沟里长出了“致富菜”。

“科技兴园的路要一直走下去!”任军智望着连片的温室大棚说。未来,宝塔区将继续深耕数字农业,延伸产业链条,让“宝塔瓜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老区农民的腰包更鼓。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