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今年以来,武功县立足本轮村“两委”换届工作,早谋划、早准备,不断完善“选、管、育”各环节,把好苗子选出来、管理好、使用好,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政治过硬、担当有为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村级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拓宽视野“选苗”,激活源头活水。明确标准“筛”。严把年龄、学历等基本关,注重从“四类人员”中发掘人才,确保人选根植乡土、情怀深厚;多元渠道“荐”。拓宽选人视野,采取个人自荐、党员群众联荐、组织推荐等方式,结合党员、村民代表、乡贤能人等多方意见,把有公心、有热情的优秀分子纳入后备库;规范程序“选”。严格落实资格联审,县委组织部指导各镇(街道)会同纪检监察、公安、信访等部门进行联审,确保后备力量政治清白、素质过硬。目前,全县共储备村“两委”正职及其他干部后备力量733人,平均年龄3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1%,实现年龄降、学历升。
严格管理“护苗”,健全长效机制。建档立库“明底数”。县委组织部建立全县村级后备力量人才信息库,实行“一人一档”管理,详细记录村级后备力量基本信息、特长优势、培养方向等,提高管理精准度;跟踪考核“识优劣”。建立完善日常和定期结合的评价机制,由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带队,组织包村领导通过每月不少于1次的谈心谈话、实地查看等方式,及时了解后备力量的思想动态、表现和履职情况,对表现突出的优先培养使用,对不适应、不称职的及时调整出库;关心关爱“激活力”。建立镇(街道)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书记与后备力量结对联系制度,经常性开展思想交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精准施策“育苗”,提升能力素质。理论武装“铸魂”。今年以来选派优秀后备力量10人参加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示范培训班,鼓励8名后备力量参加学历提升,提升后备力量队伍整体素质;实践锻炼“赋能”。有计划地安排组织后备力量参与到村务管理、矛盾纠纷调解、集体经济项目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等一线“墩苗锻炼”,在处理复杂矛盾和实际问题中积累经验、打磨能力;导师帮带“引路”。由镇(街道)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导师,“一对一”“多对一”进行结对帮带,手把手传授工作方法、分享实践经验,帮助后备力量尽快融入角色、熟悉工作、提升能力。
(供稿:武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