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远在汉阴的北部山林间,天麻挺立着蜡黄的茎秆,猕猴桃攀缠着褐色的藤蔓,淫羊藿舒展着深绿的叶片。在这个平均海拔760米的大山深处,汉阴县铁佛寺镇正在以迭代升级“三联”工作机制助推山林经济发展,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三联”绘蓝图,山林经济新景展宏图
铁佛寺镇立足各村(社区)党支部独特的资源优势,依托迭代升级的“三联”工作机制,精心擘画产业发展蓝图。在四合村、高峰村、双喜村、共同村、集镇社区,一幅蚕桑全产业链的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展;铜钱村、合一村的猕猴桃产业园蓬勃发展充满希望;合一村、四合村的天麻种植面积不断优化,块茎饱满;集中村、李庄村的肉牛养殖基地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强大引擎;共同、长沟、安坪三个村的林下土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烟熏腊鸡供不应求;蚕桑铺路,多点开花,处处洋溢着产业兴旺的蓬勃气息。
党旗在产业链上高高飘扬,支部在田间地头深深扎根。党员们身先士卒,带头示范种植,成为村民们学习的榜样和追随的旗帜。天麻育种繁育基地里,党员“土专家”耐心细致地指导农户科学培育块茎,让每一寸土地都孕育出丰收的希望;猕猴桃产业园中,“返租倒包”的经营模式如同一股春风,让农户们集体参与,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规模化的肉牛养殖场里,屠宰场的订单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安心发展养殖业。“过去守着青山没饭吃,现在跟着支部干,一张蚕箔就能挣好几千元!”村民老粟数着卖茧刚到账的分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铁佛寺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去年出栏肉牛150余头,销售土鸡2万余只,烟熏腊鸡5000余只,产茧近8万斤,成功培育出北部山区第一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的集中村,让山林资源真正变成了富民的“聚宝盆”。
“三联”赋能技,村民致富本领新提升
在铁佛寺镇,迭代升级“三联”工作机制是提升村民技能、增强村民致富本领的强大引擎。镇党委深刻认识到,要让山林经济持续蓬勃发展,让村民真正实现稳定增收,必须强化技能支撑,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铁佛寺镇依托“第一书记组团服务”分团,联合9名驻村第一书记,根据各党支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精心调配对接资源。针对蚕桑产业,各党支部组团前往涧池镇的五坪村学习桑园管护技术,汲取先进经验;镇上的蚕桑种植大户每月定期前往发展蚕桑产业的党支部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将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让蚕桑产业在技术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在天麻种植方面,镇党委邀请合一村的“天麻种植能手”到四合村为村民讲解天麻的选种、育种、种植密度等技术要点,让村民们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共同走上致富之路。在集中村的肉牛养殖基地,党员养殖大户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将自己的养殖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其他养殖户,带领大家一起不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养殖户的收入也逐年增加,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联”聚合力,产业融合发展新跨越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铁佛寺镇借助“三联”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山林经济为基础,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在合一村,依托天麻种植产业,镇党委引导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天麻烘干房,对新鲜天麻进行清洗、切片、烘干等初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在四合村,北部山区第一家厂房面积超1000平方米的蚕丝制品加工厂成功落地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种桑、养蚕、抽丝、制被全链融合,去年实现产值超200万元。双喜村建起了富硒大米加工厂,在为富硒大米进行加工的同时,还为群众免费加工大米,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通过“农业+”的模式,让铁佛寺镇的山林经济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向全产业链发展的转变,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也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迭代升级“三联”工作机制的助推下,铁佛寺镇的山林经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步伐越来越坚实。下一步,铁佛寺镇将继续发挥“三联”机制的作用,不断探索创新,推动产业持续升级,让这片山林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供稿:汉阴县铁佛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