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原县持续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焦基层治理向纵深推进,不断提升为民服务实效,增进人民福祉。
“搭平台”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村里这都是些邻里间的一点小矛盾,谁家盖房把谁家庄基地占了一点,谁家又把垃圾没弄好影响到我屋了……以前没建立白鹿原说事会这个平台的时候,全靠村干部磨嘴皮子,现在有了专门调解矛盾的地方,不仅方便了群众,也让村干部省心了不少……”陵前镇柴家窑村党支部书记王卫说到。
近年来,三原县陵前镇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在全镇搭建“白鹿原说事会”矛盾纠纷调节平台,由各村党支部书记任会长,整合发挥农村“法律明白人”“两代表一委员”、镇村干部、乡贤能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等的说事调解作用,有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
“我们村种樱桃的多,每年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村委会门口主干道上两边都是卖樱桃的群众,加上来收购樱桃的客商一多,把路就堵了,群众意见大得很,经过我们说事会了解沟通联系,把村里原来沿路的涝池改成了集散市场,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陵前镇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吕刚一边帮群众卸樱桃一边说。
“白鹿原说事会”以“说明法律政策、说消矛盾纠纷、说通社情民意、说亲干群关系”为目标,竭力将矛盾消除在基层、化解于萌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达到“化解一起纠纷、讲明一个道理、普及一次知识、教育一批群众”的良好效果,有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强化村民自治意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建体系”链接人民群众“鸡毛蒜皮”。
“村里人的矛盾说简单也简单,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解决起来可不容易,两句话说不好就容易把矛盾扩大化,反而让问题越来越不好解决。”渠岸镇仇阳村党支部书记孙孝忠说到。
三原县渠岸镇搭建“宽心小屋”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创建“1445”工作体系,建立“1”套工作制度,完善“说、议、办、评”“4”个环节,强化村“两委”干部、乡贤、产业带头人、“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4”类人员支撑,聚焦矛盾纠纷调解、产业增收、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村规民约执行“5”项重点内容,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全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我在村子最里面住着,巷子里也就4户人,门口就是麦地,老早门口还是土路,一下雨就走不成人,后来反映到我们村上‘宽心小屋’,没过几天就叫我们过去开会,会上就把修路的事定下来了,现在屋门口水泥路也修好了”。渠岸村孙西组村民陈万福高兴地说着家门口的变化。
渠岸村设置专门议事点,每周一为“议事日”,由村民议事会成员受理来访群众反映诉求。能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协助解决,建立“民情家访”“固定接待日”等制度,由村民议事会成员上门听取群众各类诉求,累计解决民生实事24件,同时,建立村民信箱、议事热线等“热线通道”,便于群众议事和实时监督。
“育队伍”写好调处化解“暖心答卷”。
“这地方之前是个荒地,就在路边,原来没人管也管不住,村里人都给这倒垃圾,一到夏天苍蝇乱飞,臭气熏天,周围群众意见很大。”陂西镇东毛村党支部书记冯元站在东毛村新建的口袋广场上说到。
近年来,三原县陂西镇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聚焦基层治理工作目标,在全镇搭建“百姓的家”矛盾纠纷化解平台,以“隔壁两邻好街坊,低头不见抬头见”为工作主线,依托网格化治理机制,组建网格员队伍,发挥网格员职能,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痛点”,多远疏通群众生活“堵点”,切实解决群众身边揪心事、烦心事和闹心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们村就在210国道旁边,村里人思想比较活跃,邻里之间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矛盾,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到位或者处理方法不合适就容易出事。”陂西镇陂西村专职人民调解员王满说到。
陂西镇定期组织专职人民调解员开展业务培训会,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拓宽调解思路,完善处置方法,发挥好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以“百姓的家”矛盾纠纷调解平台为载体,结合“一村一辅警”工作机制,实行“一事一方案,一人一专班”矛盾化解稳控措施,打造镇村“矛盾纠纷终点站”。目前,陂西镇已改造修建口袋广场3个,调解矛盾纠纷140余件,其中,涉及民生实事120余件,提前介入30余件,使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未诉。
(供稿:三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