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原县陵前镇坚持党建引领,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削薄培强”行动,以建强队伍、规划布局、挖掘资源为抓手,不断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门路,助推村集体经济驶入快车道。
破等靠拖要,立担当敢为的干事队伍。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锚定壮大村集体经济目标,锻造过硬干事队伍。严格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群众信得过”选人标准,从各村致富能手、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提升村“两委”班子抓经济、促发展的能力。目前,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实现“一肩挑”全覆盖,村“两委”平均年龄48.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18名。近三年累计从35岁以下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中发展党员12名,充分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加强乡土人才培育培养,依托池阳绿农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提升技能素质,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破单一扎堆,立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依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规划各村特色主导产业,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墩台村采取移民搬迁、宅基地整理复垦、资金入股等方式,结余出集体土地和土地指标,引进合星众亮、华伟建材、中原优启等15家工业企业落户投产,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带动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上河村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吸引木材加工厂、一次性餐具生产厂等企业投资建厂,增加村集体收入11万元,实现了村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大寨村、郑家村建成果品分拣服务中心,线下举办“樱桃采摘节”,线上开设直播间,积极与拼多多、京东等电商打通合作渠道,实现“产营销”一条龙,群众的种植收益及产业长足发展得到了切实保障。
破资源闲置,立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聚焦“红”基因、“绿”底色,陵前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文旅、农旅融合新业态,实现资源优势向村集体经济优势转化。打造三原县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地标,串联起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渭北革命历史文化长廊等红色景点,形成精品红色研学路线,吸引全省单位团体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森林乡村”柴家窑村依托天然自然优势,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加快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建设林海乡舍民宿,聚力打造塬绿景美产业强的“金腰带”,提振集体经济发展“新面貌”。
下一步,陵前镇将进一步挖掘优势资源、规划特色产业、优化要素配置,形成“优势叠加、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稳步促进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层基础。
(供稿:三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