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市李家岔镇东方红村是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是全省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2022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全村辖4个自然村,共267户880人,其中党员30名。近年来,东方红村紧紧围绕红色主题,传承革命精神,奋力谱写将军故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锻造红色引擎,凝聚振兴合力。一是硬件升级。利用谢子长红军小学5000平米的闲置建筑,高标准打造集办公、便民服务、党群活动、人民调解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拓展服务功能室5个,切实把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服务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的红色阵地。二是软件赋能。把群众威望高、思想品行好、带富能力强的3名优秀人才吸纳到村“两委”班子,将2名返乡创业青年培养为村级后备力量,“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战斗力明显增强。创新推行“乡村振兴顾问”机制,聘请谢金儒、谢维达等5名在外乡贤人士担任乡村振兴顾问,为村上争取项目3个,化解矛盾纠纷12起,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三是机制保障。创新开展“四亮四树三公开”活动(即党员亮身份树担当、亮承诺树境界、亮成效树标杆、亮评价树作风、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大力实施“上级评绩效、党员评支部、群众评书记”工作机制,建立“小微权力事项清单、为民服务马上办、村干部不能说、村干部不能做”四张清单,深入开展“党在我心中,我是一盏灯”先锋创建行动,凝聚了党群共进的奋斗合力。
二、挖掘红色资源,夯实振兴基础。一是依托资源争项目。借助独特的红色资源、丰富的土地资源,先后邀请组织、农业农村、文旅等8个部门单位到村开展调研12次,利用400万元中央红色村补助资金撬动各类资金1250万元,将高质量实施4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山洪沟治理等7个项目,着力建设乡村振兴红色样板村。二是创新模式兴产业。探索创新“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养殖+拱棚种植+沼气”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10座,村集体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积极发展小户养殖、庭院经济,实现在家有劳动能力农户产业发展全覆盖,2023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7万元。三是改善基础换新颜。实施枣树坪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对谢子长故居周边山体土方进行刷坡、绿化,建成谢子长纪念苑,将谢子长生平事迹以17幅石版画的形式镌刻上墙,丰富提升谢子长故居的品味和内涵。新建东方红大桥1座,硬化入户巷道4.7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86盏,实施道路沿线石砌墙120米,砖砌花墙94米,砖砌花栏100米,推行“厕所革命”,建立“户分类、村收集、积分兑换”机制,让村美人和与红色村庄相得益彰、更具魅力。
三、赓续红色血脉,激活振兴动能。一是打造红色基地。建成集住宿、餐饮、研学于一体的党员干部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新建可容纳100人的教育培训报告厅,先后承接了全国乡村复兴论坛·子长(瓦窑堡)峰会、全市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全市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履职能力培训班、子长市退役军人电商技能培训等会务,接待社会各界党员群众8000余人次参与瞻仰学习,接受红色教育,社会反响良好。二是讲好红色故事。改造提升谢子长故居、陵园、红一支队成立旧址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挖掘整理《少年谢子长》《一条棉被》等红色故事,其中《一条棉被》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中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三是培树红色村风。牢牢树立“自己家乡自己建”的理念,创新推行便民服务“一码通”,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网格化管理机制,健全“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构架,制定颁布东方红村规民约,吸纳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乡贤、老队干“五老”治村,调解化处矛盾纠纷,实现大事小事不出村、矛盾就地解决不上交,让淳厚朴实的红色村风成为东方红村的鲜明标识。
下一步,东方红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扎实推进“千万工程”,真正擦亮红色品牌,用红色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用绿色映衬红色资源更加鲜亮,全力打造产业有特点、旅游有看点、研学有亮点的红色美丽村庄。
(供稿:子长市李家岔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