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彬州市龙高镇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需求,探索建立“党建+”基层治理新模式,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硬支撑”,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党建+队伍”夯基础
建强堡垒筑基石。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进“整镇过硬、整县提升”工作,切实把村级阵地建设成为集便民服务、学习教育、文化休闲、自治议事为一体的综合性阵地,打通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头雁领航聚合力。强化干部培养教育,定期组织支部书记开展业务培训、外出学习等,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懂治理、有魄力、敢担当的支部书记,以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过硬队伍促发展。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组织推荐”“严把程序+全程考察”“承诺践诺+义务履行+作用发挥”的“223”模式高质量推进党员发展工作,持续深化“1112”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在选优配强后备干部上,拓宽视野、不拘一格,积极发现和动员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能人等参与村级事务,着力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在基层治理中践行初心、淬炼党性、锤炼作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建+自治”聚合力
织密红色网格。完善“行政村党支部(总支)—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镇18个村按照实际情况,设立小组网格员,全面做好社情民意收集、群众诉求反映、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维护、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不断发挥网格作用。
规范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四议两公开”制度,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制度,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实际困难问题、矛盾纠纷进行广泛协商,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创新议事模式。围绕“民情民说、民事民议”工作理念,搭建“庭院议事”“板凳文化”等作为议事平台,通过征集民意、联动办理、落实反馈机制,有效通达社情民意、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从“站着看”“跟着干”到“自己管”,释放群众自治活力。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等形式,将部分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乡贤等吸纳到“五老”志愿队中,协助村级开展各项工作,开启以村级组织管理为核心、以乡贤参与治理为辅助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党建+法治”强保障
筑牢法治阵地。整合“雪亮工程”“数字乡村”建设等平台,创建党建引领“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建立镇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规范设置来访接待、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服务窗口,让群众少跑腿就能享受到“一条龙”的服务,不断提高矛盾调处效率,打造安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健全调解机制。建立镇村两级共计64名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调解员调解能力提升会,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宣传法治文化。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实现党员干部带头尊法学法用法,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治理的能力。扎实开展宪法法律“七进”活动,在“逢集日”、宪法宣传月等特殊时间组织镇司法所、派出所联合在两个街道及各村,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活动,组织法律宣传16场次,开展普法宣传进乡村活动19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悬挂横幅37条,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为建设法治政府、平安镇打下坚实的“基础桩”。
“党建+德治”联民心
以规促德优民风。探索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各村结合基层治理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和完善“一约四会”各项内容,以“村言村语”引导群众自我管理,优化民风村风。
以文养德扬正气。扎实推动农家书屋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高质量全覆盖,积极推动龙高镇志编纂成册,规范运行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送文化下乡、“彬彬有礼·习语润咸”宣讲、乡村振兴演出、广场舞比赛等各类活动22余场。
以评弘德树新风。加大对道德模范的挖掘选树,以道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全年共评选表彰“好公婆”9人,“好媳妇”15人,“十星级文明户”7户,“文明家庭”7户,向上推荐1人荣获“彬州好人”,2户荣获市级“文明家庭”,2户荣获市级“十星级文明户”称号,1个村荣获市级“文明村”称号,持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向上、孝善立德,为基层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