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阳县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聚焦乡村治理这一重点领域,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创新载体举措、健全工作机制,全面推行“一核四会五个一”乡村治理模式,蹚出了一条乡村善治、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治理新路子,推动形成了党建有温度、治理有深度、效能有提升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核”引领强化基础。坚持把村级党组织作为“核心管事”,围绕增强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促进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更好发挥,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乡里乡亲·共同富裕”行动,实现党的建设更加坚强,制度建设更加规范,责任落实更加有力。搭建服务平台。实施“支部点亮”行动,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实现功能设施齐全、标识统一规范、管理使用有效。以村级便民服务室为基础,整合党建、政务、社会服务等功能,拓展司法、治安、卫健等服务事项,融合建成215个有温度、聚人气的“乡里乡亲”党群服务中心,推动乡村治理学习有场所、议事有阵地、服务有保障,让群众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筑牢服务根基。健全村党组织核心领导机制,建立村级各类自治组织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年度述职等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村党组织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全域推广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十种模式”,探索出“党组织+合作经营+现代农业+服务创收”的“沟北经验”和“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组织+农户”的“新民经验”,全县61.9%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为乡村善治提供了财力支撑。建强服务力量。充分保障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整合党员干部、“五老乡贤”等治理力量,设立村级矛盾纠纷联合化解中心,组建“乡里乡亲”纠纷调解团194支,在“拉家常”的过程中协调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全县村级调处成功率达到95%以上。全覆盖融合建设代表委员工作室,“两代表一委员”分组驻室、下沉服务,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社情民意,推动代表委员倾听民声“零距离”,解决问题“面对面”,化解矛盾“共担当”。
“四会”联动优化机制。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作用,细化在村域发展和公共事务、村民重大事项监督管理、议事协商和村规民约制定执行、村庄规划建设等方面的齐抓共管责任,促进“四会”协同,同频同向发力。以村民委员会为自治主体,强化村委会管理作用,坚持发扬民主,落实群众在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公益事业中的主体责任,支持和帮助村民提升协商意识和协商能力,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村级协商格局。通过每月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协商议事,常态开展“乡村说事日”活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法治主体。强化村委会监督作用,落实村民对村务、财务全过程监督管理,保障重大事项知情权、村务公开审核权、村级管理建议权,建立村组干部绩效考核、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村级财务“双领双审双签”、村务公开监督、民主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对村级重大事项监督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三提醒”,实现村务、财务定期化公开、全过程监管。以村民理事会为德治主体。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等农村社会组织共治作用,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文化习俗、家风家训,做到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红色东马、杨荫东故居、县委旧址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宣传道德模范等身边的典型事迹,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挂牌、“五色花”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培育淳朴民风。以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为实践主体。强化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约束作用,以村组干部和“五老”乡贤为主体,在全县215个村设立村庄建设监督委员会,出台《乡村建设指导手册》,加强乡村风貌引导,规范村庄建设管理。我们编制了《农村民居设计图集》,并建设了230套关中民居样板房。此外,我们还传承保护了26个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传承了错落有致、青砖蓝瓦、两檐流水、影壁脊兽的关中民居风貌。
“五个一”并举实化举措。聚焦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打造为民服务“一张网格”、文明实践“一块阵地”、权力规范“一份清单”、积分奖励“一套机制”、数字乡村“一个系统”,推动乡村治理规范有效、和谐有序、群众满意。坚持“政治”引领。建成县网格化集成管理指挥中心,全域推行“划网定格”,全面落实“一网三联 党群共治”机制,将网格划分延伸到巷道、覆盖到住户,打造镇班子成员联村、村干部联片、党员联户的三级网格体系,实现全县农村网格设置全覆盖。网格化运行两年来,累计受理事项工单16.75万件,上报问题办结率达到97%以上。突出“德治”浸润。建成“五堂合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226个、实践基地18个,常态开展法治教育、科技培训、家风宣教等活动,厚植文明乡风。注重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红色东马、杨荫东故居、县委旧址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讲好红色故事,汲取红色力量,传承红色信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法治”保障。将农村工作梳理形成73项事项清单、24项可代办事项,优化整合为“直接办理、委托代办、协助办理”3种模式,形成“小微权力”清单,并绘制工作流程图,做到干部群众“看图干事、照单操作”,进一步规范村级权力运行,有效遏制了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现象,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做法被国务院督查组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推广。夯实“自治”根基。全域推广“10+X积分治理”模式,户建卡、月公示、季兑换,全县超市互通互兑,群众持卡随时兑换,实现村级事务由“村里事”变为“家家事”,充分调动了群众向善向好、参与公益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县共开设爱心超市117家,累计兑换积分72万分,受益群众2.1万人次。强化“智治”支撑。整合“12345”便民服务热线、人居环境智能管护系统等数据资源,建立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互联网+”管理平台,对镇村两级防返贫监测、产业发展、矛盾纠纷等事项实行“一号接收、按责转办、统一督办”,截至目前,累计集成受理各类事项3.1万余件,全县“智慧治理”覆盖面不断拓展,“数字乡村”发展步伐加快。
供稿:合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