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洛南县古城镇:党建引领兴产业 聚力攻坚促振兴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4-01-30 15:59 作者:杨斌 尤晨 余燕妮

近年来,洛南县古城镇以打造“一都四区”和“五个洛南”为目标,严格按照“抓党建、夯基础、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思路,厚植农业发展优势,持续培育特色产业和亮点产业,推动党的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力引擎。

党建引领,合力攻坚兴产业。充分发挥镇党委、村党支部的组织引领和“五雁”示范带动作用,凝聚合力推动产业发展。党委班子联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分板块打造六大产业示范区,党委书记带头包抓重点产业,其他班子成员按照责任分工联系产业项目,加快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先后引进卫岗乳业、桃悠谷等13个重点项目,建成省级千亩烤烟示范园、宁农瓜果蔬菜示范园等一批产业基地。支部书记帮产业。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头雁”作用,推行“先进党支部+后进党支部”“村党支部+合作社”“村党支部+企业”党支部“1+1”党建帮带工作模式,积极培育宁归来、青于蓝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3家,发展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6000亩,种植连翘、天麻、桔梗等中药材2.6万亩。“五雁工程”助产业。大力实施以头雁引领、智雁帮富、雏雁培育、归雁招引、飞雁反哺为主要内容的“五雁工程”,经县级组织部门评选认定“五面红旗村”3个,“六星书记”3名,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20次,培养致富带头人136人,招引落实各类产业项目123个,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3万元,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支撑。

三联赋能,整合资源促共赢。突出组织、人才、干群三项重点,充分发挥“联”的优势,以“党建链”助力“产业链”,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组织联建聚合力。坚持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要素相聚的原则,成立古城镇产业党建联盟,通过会商调度、规划引领、技术培训、示范创建、拉练比拼等方式,延伸工作“半径”,将单打独斗变成齐抓共管,让原来的征地难、种植难、技术难,变成现在的群策群力、集中攻坚、重点突破,实现资源聚在产业链、收入增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人才联动优服务。坚持将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发展产业的首要任务,紧扣蔬菜、瓜果等特色优势资源,依托市农科所专家团、县农业局技术骨干团、镇农综站服务团、村(社区)农技团、乡贤能人“土专家”团等各层次人才服务团,以产业党建联盟为纽带,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为服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振兴的生命力。干群联抓见实效。在县委、县政府的牵线指导、江宁区挂职副县长多方协调、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下,筹集资金1600余万元,组织乡贤能人、“百人团”成员等56人参与,建成占地500余亩的宁农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园,实现村集体增收16万元,带动周边3000余群众人均增收1万元,真正达到产业党建联盟带动产业发展,干群同心实现村强民富的共赢局面。

示范带动,激发活力促振兴。坚持以产业示范项目为支撑,带动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激发镇村干部工作活力,以产业强优推进乡村振兴。谋划先行强示范。按照地域发展特色产业,在街西片依托桃悠谷、卫岗乳业项目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区,在街东片依托页山大古柏、省级烤烟示范基地打造传统产业示范区,在寺坡片依托宁农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园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区,形成“一轴三线三示范”的多元产业布局。发挥优势强带动。镇党委聚焦“烟果菌药畜菜”,狠抓优势产业,落实村社联建模式盘活各类资源,由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和生产服务,通过村党支部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农户入园务工等方式,带动全镇6000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以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健全机制强保障。创新实施“233”机制,建立正负面清单,签订三类干部承诺书,为干部定职责、定任务、定考核,通过“两单立规矩、三诺强担当、三定建机制”,强化干部管理,解决镇村干部任务不明、标准不高、作风不实、激情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激发干部大抓产业的工作热情,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供稿:洛南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