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社树村坚持党建引领,以移风易俗和志愿服务为载体,紧紧抓住文明建设的“魂”,牢牢扭住乡村振兴的“根”,通过精准发力,有效推动了组织、文化振兴,激发了广大村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
思想引领聚合力。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社树村紧紧围绕“党建+”的思路,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建设标准化党员活动室,全面展示党的光辉历史与村庄发展史,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思想引领作用,推进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二是深度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依托社树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村内广场和主要街巷布置创建文明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内容文化墙7处、文明内容宣传牌5个;绘制反映脱贫成效、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等主题的绘画30余幅;绘制260平方米的村史文化长廊,建设郑国大道“乡风文明一条街”。三是搭建政策理论宣讲平台。成立道德宣讲队伍,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宣讲;组织编写各类政策理论宣讲内容30余篇,举办各类政策理论宣传宣讲主题活动200多场次;更新宣传牌内容66块,制作宣传标语横幅15条。四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社树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合作,建立了泾阳县第一所乡村振兴学校,开展农林科技知识培训和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开展农民工还乡、能人返乡、退休干部回乡“三创”活动,引导社树村在外优秀人才回村工作和创业;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先后培训了乡村振兴实用技术人才1千余人次。
“三治合一”图善治。一是坚持民主自治。反复征求老村干、老模范、老教师、乡贤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少而精的村规民约,促进村民自治;发挥广大村民的集体智慧,村干部引领示范给每一户家庭制作家训牌,警示村民自我监督;挖掘出30余名乡贤人士组建“乡亲议事会”,积极配合化解群众间的矛盾纠纷。二是强化法治意识。利用微信群、广播定期向群众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增强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强化法律约束;设置法律服务工作室、聘请法律顾问,在法律方面为群众解忧纾困;设置调解工作室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三是夯实德治根基。定期组织开展道德讲堂、道德评议评选等活动,公布善行义举榜,推进社树村良好道德风尚;我们创新红白理事会章程,杜绝红白喜事浪费和人情攀比现象;对村内的“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等进行评选表彰,推动尊老敬老良好家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志愿服务拓载体。一是组建队伍。社树村秉承“便民、 利民、为民”的服务宗旨,从精神文化需求、生活起居服务、健康生活理念等方面满足村民的各类需要,组建了农民艺术文化志愿服务队、尊老敬老助老志愿服务队等10支各类志愿服务队伍。二是开展志愿服务。对村组实行包片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改善村容村貌等志愿服务工作;尊老敬老助老志愿服务队每星期到孤寡或独居老人家中,帮助打扫卫生,收拾床单被褥等。三是党员示范。全体党员志愿者冲锋一线,疫情期间党员志愿服务岗的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外来进出登记、体温测量、疫情信息收集等工作。
文明创建育新风。一是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按照“节 庆活动模式化、平常活动长效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时 代化”的原则和要求,以“突出乡土风情,弘扬传统文化”为理念,把“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就地取材打造了一条融合观赏性、乡土性、文化性、生态性为一体的“乡风文明一条 街”;建成民俗“小木屋”4个、主题“文化大院”4个(民俗大院、文化大院、美术大院、艺术大院)、文化剧场1座、图书室1座;成立了乡村锣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等,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动静结合地宣扬了本村特色文化。二是开发乡村旅游。根植社树村历史文化,融合“水”文化,绘制社树村村史文化长廊,打造一条示范街道;利用闲置资源筹建民俗风情公园、民宿木屋公园等4座主题公园;以“变废为宝、就地取材、贴近 生活”为原则,充分发动身边的能工巧匠,广泛搜集废旧木材、瓦片、磨盘、水槽等材料,加工成别具一格的景观小品,打造乡村独特风景;引进民宿旅游项目,打造乡村民宿康养小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三是示范引领文明乡风。邀请有威望、有影响力的老党员、退休教师等群体参与基层管理,大力倡导婚事、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破除封建迷信,革除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供稿:泾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