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解决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礼泉县采用“严、育、教、用、退”五项“田间管理”技术,种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这块“试验田”,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创新机制,在队伍入口上“严”。实施村推荐、镇筛选、县备案的选拔机制,各镇(街道)采取村“两委”干部提名、个人自荐、党员群众推荐、召开干部群众会议无记名投票等方式确定村级后备干部推荐人选。在此基础上,通过走访干部群众、谈话了解、个人表现等形式,对村级推荐的后备干部人选进行筛选,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信息库,截至目前已储备后备力量452人。
强化培训,在精心培养上“育”。各镇(街道)每年统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分批将村级后备干部纳入现任村干部培训范围,对后备干部全面开展政治理论、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工作方法和农村事务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增强村级后备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已组织开展各层次培训8场次,培训人数500余人。
联系帮带,在提升能力上“教”。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教育“2+1”模式,由1名镇(街道)党委班子成员和1名村“两委”干部联系培养1名后备干部,通过定期走访了解其思想动态,因人而异确定培养方向,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让后备干部时时自重、自警、自省、自律,达到教育干部、解决问题的目的,帮助后备干部认识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立足实际,在岗位锻炼上“用”。各村结合后备干部自身特长和培养目标,建立了自愿服务和定量服务相结合的试岗锻炼机制,根据工作需要,吸收后备干部列席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并适当安排他们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同时,各镇(街道)建立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台账,记录后备干部日常表现情况,促使后备干部健康成长。
动态管理,在评议表现中“退”。根据村级后备干部成长情况,结合日常培养、结对帮带、实岗锻炼、群众反映等情况,综合确定备用干部动向。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后备干部,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接触群众的机会;对部分不适合继续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及时进行调整。同时,根据需要适时补充优秀人才进入后备干部队伍,确保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整体活力。
供稿:礼泉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