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区枣园街道温家沟村位于延安市区西北约17公里处,辖6个村民小组,共504户1488人,党员72名。近年来,温家沟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引领、棚栽支撑、转型崛起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棚栽产业、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采摘,实现了规模集约生产、农旅融合发展、产销有效衔接,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益6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8万元。
党建引领,转型发展,奠定产业振兴之基。依托枣园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村庄离市区近的区位优势,围绕棚栽产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特色农产品采摘,有效实现了民富村强目标。为了增加种植收益,村党支部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组织党员和产业致富带头人外出学习新技能新理念,同时邀请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引导村民从种粮向种菜、从种菜向种瓜果转变,有效促进增收致富。党员群众思想统一后,整合零散的土地800余亩,一期建成635座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每亩土地产出效益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5万元,亩产收益翻了4番,走上了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人才支撑,科技赋能,激活产业振兴之源。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的理念,一方面,引进推广内蒙古工业大学太阳能聚光增温设施技术,实现了冬季棚温3—5摄氏度的提升,并且积极争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持,建立了蔬菜专家大院,专家人才长期跟踪服务。另一方面,引入龙头企业延安正霖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撬动乡村振兴新动能,拓宽群众眼界,试行“移动果园”种养模式,用企业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依托科研院校人才、企业科技优势,全面普及大棚果蔬生产技术,同时组织全村30名退役军人成立服务队,服务和保障棚栽产业发展,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17人、土专家11名,推广种植新品种13个,全村棚栽产业产值达3860万元,在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培育等各方面均走在了全市前列,叫响了远近闻名的“温家沟果蔬”品牌。每逢周末来采摘的市区群众络绎不绝,年接待量约为10万人次。
勇于创新,积极奋进,拓宽产业振兴之路。棚栽产业初具规模,村民收入不断提升,如何能长期发展、长效增收是村党支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群众主体投入、政府配套设施”的思路,改变了产业项目由政府大包大揽投资建设、群众主体地位没有发挥、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的做法。村党支部积极动员村民不等不靠不要,摒弃小富即安思想,支部统揽但不包揽、村民依靠但不依赖,在原有635大棚的基础上,由村干部垫资32万元平整土地,动员村民自发投资1031万元,统一购买建材,互帮互助,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47座,实现家家有大棚、户户有产业目标,创新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之路,目前实现户均标准棚1.5个。立足村情实际,提出了园区变景区的思路,完善园区的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温家沟村大棚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打造“3A”级景区,丰富温家沟村产业业态,通过景区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销衔接,多措并举,破解产业振兴之难。街道、村党组织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进小区、进超市、进单位,大力推广农户+街道干部+小区物业+小区住户的线下销售模式,把辖区各单位、各小区开辟为农产品消费主市场。同时,瞄准市场需求,引导、培训群众开展线上销售,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发力,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棚栽产业的发展,不光让村民富了起来,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显著提升,孵化了延安市绿帮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建成了育苗基地,同时还吸引了大棚保温棉被生产厂、姬蜂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型环保气块砖厂等企业入驻,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连栋温室、培训楼入股,盘活了37间三产门面,带动21户村民创业,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岗位41个。
供稿:宝塔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