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安塞区化子坪镇:坚持党建引领 打好三套“组合拳”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6-21 23:14 作者:孟 凯

今年以来,化子坪镇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整合全镇服务资源全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以网格化管理抓手,探索“134”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聚力打好三套“组合拳”,全力助推化子坪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一、突出“三个强化”,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强化党建引领,激发工作活力。一是提升基层治理“战斗堡垒”。对全镇11个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对各党支部进行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以镇级综治中心为依托,建成11个村级“综治+调解”工作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打造基层治理“红色引擎”。把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会议5次,专题培训3次,汇聚“正能量”,画好“同心圆”。三是建强基层治理“头雁队伍”。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基础性工程,有效整合8支驻村工作队和22名村级后备干部等工作力量,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破解基层社会治理人才短缺的“难题”。强化网格设置,提升服务水平。一是织密网格体系。按照“定格、定人、定责”要求,健全“镇—村—组”三级网格体系,全镇共设置113个网格区域,配备113名网格员,服务群众4347户15920人。成立网格党支部11个、党小组38个,全面推行“大数据+网格化”工作模式,依托延安市综治中心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和区镇两级视讯系统,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二是配强网格队伍。把乡贤能人、“两代表一委员”、村级后备力量及党员先锋模范等吸纳到网格员队伍中。将原来的33名林长、河长、路长“三长合一”,围绕“张思德文明服务+”活动,59名党员志愿者进网入格,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队伍。三是优化网格管理。实施“绿黄红”三色管理,对应推行“在线、一线、热线”服务。不断强化对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23名重点人群的服务管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58件(次),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强化考核监督,拧紧责任链条。牢固树立实绩导向,制定出台《化子坪镇村级网格员选聘使用管理办法》,积极构建重点任务明责定责、重要指标定责压责、重大问题问责追责和主要领导统责督责、分管领导担责履责、主办人员履责尽责“闭合回环”追赶发展责任体系,倒逼责任落实。为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赋能增效、保驾护航。

二、坚持“三个聚焦”,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是聚焦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以“果业强管理、蔬菜提品质、杂粮树品牌、养殖扩规模”为目标,全面提高现有5200亩果园的管理水平,开挖防冻熏烟坑414亩,铺设地布220亩,搭建防雹网180亩;新建新型五代大棚10400米,建成千只湖羊标准化示范场2个,500只湖羊养殖场2个,200只以上羊场12个;新建500头养猪场2个,肉牛养殖场2个,梅花鹿养殖场1个,肉狗养殖场1个,肉驴养殖场2个;打造了6个千亩带状复合种植点,全镇产业建设迈出新步伐。二是聚焦环境整治,促进生态宜居。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创新制定“三三”工作机制、落实“五包”工作措施,全镇“三线两点一地”等重点区域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和美化;夯实镇村两级河长责任,确保延河化子坪段水质持续达标;建成杨园固体废物处置站并投入使用,不断改善油区生态环境质量;对镇街河道老旧管道全面实施翻新工程,平整美化河道2.2公里,更换污水管线680米;投资300余万元对镇政府及11个政村工作阵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打造人居环境“2.0版”。三是聚焦乡风文明,促进和谐发展。切实发挥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作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共同推动文明新风。组织开展“孝老爱亲”等典型模范,评选出文明家庭4户,乡村振兴示范户5户,新时代文明标兵4人,孝老爱亲楷模5人;积极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庆七一文化活动,积极参与延安市农民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务求做到明确导向、寓教于乐。  

三、实现“三个转变”,彰显基层治理成效

一是矛盾化解实现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矛盾调处化解工作,一把手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亲自组织、亲自推动,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推行镇级网格员“包案”制,由村级网格员排查矛盾,镇级网格员化解矛盾,形成闭环式排查化解机制,提高矛盾化解效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通过一手抓网格化管理、一手抓精细化服务,真正把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指数”。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32件,上交25件,化解107件。二是为民服务实现从“渠道单一”向“畅通多元”转变。建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支撑“五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不断加强“两说一联”机制,建立“能人”调解库11名,干部联系库11名,开展群众说事35件、干部联动43件(次);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征集“问题墙+回音壁”856条;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收缴资金133.5954万元,规范资金46.5893万元,规范流转合同214份。以镇、村两级综治视联网系统为平台,将力量、技术、制度汇聚一个平台,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基层高效治理“大平台”,最终形成了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三是社会治理实现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共治”转变。建强党员队伍,积极引导党员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通过党员带头示范,累计2600名党员干部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建强村民代表队伍,选优配强了44名村“两委”干部、109名村民小组长,常态化联系服务好群众;建强志愿服务队伍,成立环境治理、纠纷调解、扶弱助困等志愿服务队,累计9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建强企地共治,借助“万企兴万村”机遇,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在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维护等方面贡献人力、物力、财力,累计帮助资金109万元、投入企业职工2300余人。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供稿:安塞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杨春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