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泉道镇象鼻子湾村按照“支部强、民心聚,产业兴、环境美”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全力打造“三色融合、多彩村庄”党建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
坚持“红色领航”,打造活力乡村。以红色为本色,赓续红色血脉。依托象鼻子湾“雪地讲话”旧址的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特色教学守初心。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打造“实景课堂”,参观象鼻子湾“雪地讲话”展馆,重温誓词,聆听一段长征故事;打造“体验课堂”,脚踏实地,重走一程长征路;打造“光影课堂”,忆往抚今,观看一部红色电影;打造“典型课堂”,先锋引领,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让全体党员在党史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学深悟透聚合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采取集中学习、上门送学、微信交流、视频推荐等方式,在学深悟透过程中下功夫。通过设立建党百年宣传栏、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建党百年光辉历程、升级打造属地党史纪念馆和开展讲党课、唱红色歌曲等方式精心打造“家门口红色学堂”。红旅融合筑堡垒。紧抓建设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契机,引进第三方机构运营管理,建立“红色研学、民宿旅游、户外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先后接待上海、西藏、四川、西安等地研学团队32期4300余人;建设10座20万棒菌棚,预计年产值120万元,仅此两项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4万元。
推行“绿色发展”,打造实力乡村。以绿色为底色,夯实产业基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群众流转川地、平整山地,发展农光互补食用菌、山地苹果、牲畜养殖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富民强。宝地引来“外来客”。立足平坦的土地资源,2016年通过招商引进的方式,引进了秦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36亩,总投资1.6亿元建成了光伏扶贫基地,带动全县800户扶贫户,户均增收3000元。每年土地流转租金103.6万元,人均收入2700元。菇香招来“金凤凰”。率先在全县探索“光伏板下经济”,实现土地的二次利用,引进甘泉新苗菌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食用菌养殖,投入专项资金129万元新建食用菌棚21座,年可生产菌棒40万棒。先后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人次,直接受益群众26人,村集体经济增收6.45万元。一块地实现了“土地流转收入 +务工收入 +集体分红”三份收入。硕果结满“幸福园”。2019年,纸房村平整山地1200余亩,由村集体流转土地与陕西果业集团合作,以土地入股分红模式注入扶贫资金330万元,建成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园,建立带贫益贫机制,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实施“蓝色治理”,打造魅力乡村。以蓝色为成色,做好为民服务。牢固树立为民服务宗旨,坚持把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重要攻坚战作为培养党员干部担当精神的主阵地,不断厚植民生福祉。真抓实干,打好人居环境“持久战”。以“清三堆”为重点,以“治五乱”为突破口,统筹“补短板、抓关键、建机制、促实干”,坚持网格化管理,坚持门前“四包两禁止”,坚持长效机制常态化管理。动员党员群众60多人次投身其中,清理“三堆”30多处,清理河渠2300多米,完成巷道硬化1600余米,做花墙600余米,外墙粉刷7000余平方,美化优化人居环境,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凝心聚力,传好有效衔接“交接棒”。紧盯全村26户89人脱贫群众,围绕“五个一批”排查要求,坚持把防止返贫致贫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动态监测,跟踪研判,跟进措施,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2023年,落实低保户15户26人,公益性岗位 21 人。联动联创,树好社会治理“新风尚”。建立健全信用甘泉体系建设,为就业、上学、参军、贷款等提供参考依据。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作用。依托“学思堂”、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站等载体,讲好政策理论、道德法治、文卫科普、实用技术“四堂课”。深化“樊九平式”调解,累计调解矛盾纠纷30余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凝聚一方人气,辐射一方山水,治理成效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