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县土桥镇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出集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生态宜居为一体的特色乡村,让广大村民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追求和实践中不断增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示范,描绘出“生态丰美”好“村光”。土桥镇将党建工作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清、两拆、两改、一转变”专项整治行动,既扮靓了美丽乡村“颜值”,又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攀升。创新“三抓”工作模式。通过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成立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土桥镇农村人居环境“三清、两拆、两改、 一转变”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按照“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思路,严格落实班子成员亲自抓、包村干部包户抓、村民群众各自抓的“三抓”工作机制,压实网格化管理。建立党员帮带机制。推行“党员中心户”制度,推动“党员中心户”全力当好“六大员”,联系党员135名,联系群众2620名。充分利用微信群、村务公示栏等载体,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结合当前重点工作,组织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32场次,推送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内容50次,悬挂各类宣传横幅53余条,有效推进“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门前三包”等工作,协调解决生活垃圾、门前三堆等各类问题20个。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以全县“强攻坚、勇争先、开新局、创一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整治生活垃圾、乱堆乱放、门前三堆,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的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同时,对临街商铺的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乱堆乱放等问题说服劝导腾退清理,立即整改,督促商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共同维护良好街面秩序。
党建+文明,描绘出“人文醇美”的好“村光”。本着传承乡土文化,注重乡韵乡情,突出乡村特色和田园风光的理念,土桥镇着力找准乡村振兴的“文化脉络”,不断推动乡土文化传承、创新、交流传播,激活乡土文化“一池春水”,打造出“人文醇美”乡村建设“土桥样板”。补足“精神食粮”,让思想汇聚起“同频共振”的力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文化礼堂、休闲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安全宣传活动20余次,组建村级广场舞队、秧歌队、文化宣讲队、文艺表演队等,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道德滋养和精神动能。树立“典型标杆”,让引领汇聚起“同心同向”的力量。定期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开展道德评议4次,树立群众模范标杆近100人,通过典型示范、道德引领、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引领乡村文明风尚,营造向善向上、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三是传递“群众能量”,让家家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通过开展党员“敲门行动”,主动邀请群众为村内发展建言献策,一起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言献策,让家庭“主阵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乡村的环境和品质提升。截至目前,累计走访群众40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0余条,解决垃圾处理、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30余个。
党建+产业,描绘出“生活恬美”的好“村光”。土桥镇坚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新道路,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不断挖掘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着力引进企业“排头兵”。发挥一期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在胡同同、南沟、侯家等村新建双矮苹果示范园1200亩;依托黄马甲千万羽蛋鸡养殖基地、镇头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大力发展养殖业,确保蛋鸡年存栏量达到270万羽、生猪12万头,重塑土桥苹果和养殖产业优势。立足市场竞争“创特色”。以镇头、东曹两个省级旅游示范村为依托,支持井坳等11个基础好的沿线村,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康养农家乐、农事体验园、观光采摘园和特色民宿等综合体验项目,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聚力推动种养殖产业发展“加速度”。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做优种植业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精品意识,大力推进大榛子、中药材、花椒、果蔬、黑小麦、麻鸭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通过微信、美团、多多买菜等线上购物平台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降低风险成本,增加营业收入。
(旬邑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