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眉县紧盯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通过畅通渠道、教育培训、建立机制、完善体系,着力打造一支有能力、敢担当、善作为的村干部队伍,育强乡村振兴“领头雁”。
畅通选人渠道,优化队伍结构。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通过“内选外引”,从现任村干部中“内选”一批,保持干部队伍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从“四类人员”中“外引”一批,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目前,全县村干部中“四类人员”共324人,占比61%。深化“雏雁工程”,选拔储备村(社区)后备干部469名,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到镇街跟班学习制度,以“跟班学习+实岗锻炼”,打牢工作根基,确保村级后备力量需则能上、上则能用、用则放心。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能力素质。将“一肩挑”干部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举办全县村(社区)书记能力提升培训班,通过集中理论学习、“走出去”现场教学等形式,提高村干部理论水平和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实施乡村振兴“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工程,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提升培训,县财政对取得毕业证书的村干部补贴50%学费。近三年,14名村干部报名参加学历提升培训,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干部活力。强化基础待遇保障,建立村党组织书记荣誉津贴、村干部补贴正常增长、村干部补贴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村干部补贴绩效考核等机制制度,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用好“三项机制”,对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敢担当、善作为的村干部进行嘉奖;对敢闯敢试、冲锋在前等非主观原因造成工作失误的,容错纠错;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村干部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让村干部干有劲头、干有奔头。
完善监管体系,规范队伍管理。严格落实村干部县级备案报告、违纪违法信息通报、届中补配联审“三项制度”,定期开展村“两委”换届“回头看”,随时清理受过刑事处罚、涉黑涉恶、涉邪教及“村霸”等问题人员。建立村干部“淘汰机制”,每年12月底“一肩挑”干部向镇(街)党(工)委述职、其他村“两委”成员向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述职并进行考评,对连续两年考评为“基本称职”及以下等次的,或者在重点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失职渎职的,坚决予以调整,保证村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眉县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