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潼关县农业农村局党委立足自身职能定位,把抓党建促中心工作的系统思维贯穿于谋划、推动“三农”工作全过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载体,找准结合点,选好切入点,扭住着力点,以“五个强化”为抓手,力促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融合、互促共进,有效激发工作动力、提升工作效能,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把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思想作为党建融入中心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用好周例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平台,及时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通过发放学习资料、书记讲党课、微信群讨论交流、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调动干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赴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公园和烈士陵园等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引导大家从革命精神中汲取红色养分。截至目前,共编印各类政策汇编4期9000余册,观看教育片26部,专题讨论38次,撰写心得体会240余篇,教育引导全局党员干部以坚定的信念追求、崇高的使命意识、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强化业务学习,提升攻坚能力。扭住“学”和“用”两个关键,不断改进、创新业务学习方式方法,着力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好地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干出新业绩。创新开展“股长讲业务、干部谈体会、领导来点评”活动,加深对“三农”政策掌握,提升业务能力。健全考学机制,党委书记在学习中随机点名提问,检查学习掌握情况,让全体党员干部时时刻刻有压力,保证学习入脑入心。要求党员干部撰写心得体会,剖析存在问题,畅谈所思所想,为谋划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有益参考,全体干部政策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执行落实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作风建设,锻造过硬队伍。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百日提升、百日督帮”“五结合五排查五化解常态化遍访”工作为载体,结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挖“慵、懒、散、慢、虚”作风问题,积极破解“三农”领域“四风”问题。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三农”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主体责任台账、责任清单和工作写实制度,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加强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规范信访工作流程,畅通举报渠道,深入涉农信访问题频发、群众满意度低的镇村开展调研,研究破解作风顽疾。持续加强“三农”领域作风建设,紧盯工作中出现的“微腐败”和作风问题,坚持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开展治理整顿,有力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强化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以党建五个“基本规范”为标尺,以“对标规范、晋升争星”和“五提四升”活动为抓手,不断提升党支部“硬件建设、组织体系、队伍素质、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纪律作风、保障体系”规范化水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党员星级管理制度,坚决防止出现机关党建“灯下黑”,切实把管党治党的职责落实、落细。关心关爱党员干部,为全局党员过“政治生日”,有效增强了组织感召力和党员归属感。加强党员管理,教育机关党员带头讲政治懂规矩、讲学习提素能、讲工作做贡献、讲纪律守底线、讲作风树形象,不断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党组织战斗力。
强化成果转化,助推提质增效。坚持党建与“三农”工作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同频共振。牢牢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总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4.5万吨以上,守牢了粮食安全底线。坚持守正创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全县发展软籽石榴面积4.48万亩,挂果面积1.5万亩,年产值可达1.2亿元。“潼关软籽石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潼翔”“籽特软”“中子嵋”等5个品牌相继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依托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县加快转型发展“一县一业”的特色之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天气,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今年前三季度,潼关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6%,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潼关县农业农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