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南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创新推行“支部+五联”模式,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创业赚“资金”、兑补得“现金”,让1.5万户群众实现“一地五金”持续增收。
建强队伍,配好“领头雁”。突出“双好双强”,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备案管理制度,选优配强126名村级党组织书记,组织70名村干部参加“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计划,举办“书记讲堂”4期,开展网络培训4期、现场培训3期,培养“双带型”党组织书记68名。
智力支持,引育“金凤凰”。制定《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建立人才数据库7个、专家工作站4个,对接国家选派科技特派团10名专家人才开展现场培训4场次。依托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建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10个,培养职业农民400人、农业科技示范户80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70人。
创新模式,拓宽“致富路”。依托茶、菌、果等特色产业,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营、村社联合、村户联动、店户联帮“五联模式”,组建“联村党委”5个,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108个,引进龙头企业24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27个,新增优质茶园1.5万亩、中药材4.8万亩、冷水鱼70万尾、猕猴桃10000亩、食用菌8000万袋。
阳光监督,筑牢“防火墙”。紧盯产业确定、项目实施、资金筹措、资产管理、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推行社委会提议、党支部会核议、“两委”会商议、“四支队伍”联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决议“六议”机制,对涉及村集体经济项目运营、股权配比、分红方案、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实行预前审核,确保集体“三资”不流失、群众利益不受损。
考核激励,树好“风向标”。出台《奖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意见》《集体经济绩效管理办法》,实行“六四比例+六点分配”收益分配机制,将年收入的60%平均分给脱贫户,剩余40%留存一点壮大积累、划拨一点纳入党员“爱心基金”、捐助一点充实党员创业带富基金、预算一点扩大再生产、列支一点用于公益事业、议定一点激励村干部,35个村发放村干部集体经济收益分红60余万元。
(供稿:商南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