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安康市镇坪县华坪镇团结村万亩黄连基地里,团结村支部书记张安华白天忙着指挥工人搭建黄连大棚,晚上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动员群众自主发展中药材产业。他从2012年开始就一直负责振兴公司的基地管理,十年的学习和实践,他已从“新手”变成了“行家”。
张安华组织村民在大黄基地除草
“烧饭烧个吊锅锅,睡觉睡个草窝窝;肚里装着洋芋坨,身上披着烂裟裟。”这样一首荒凉的歌谣流传在大巴山深处的毛坝河畔。虽然这里青山相依,绿水环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刻出的自然美景,但也成为桎梏团结村发展的藩篱。
张安华在林下黄连地里
面对人均耕地面积1.7亩,人均林地面积16亩的现状,支部书记张安华围绕“巴山药乡”的实际,几经思考,多方探索,转型发展林下经济,引进安康市振兴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团结村建黄连种植示范基地,共同制定产业发展思路,老百姓从种植传统农作物变为出租土地、进园区打工的职业农民。通过几年的探索,土地林地流转、订单生产、劳务用工三种路径带动全村农户,“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全村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打造了一张“镇坪黄连”的名片,形成了一个特色产业。
张安华在黄连大棚
一有时间,张安华就去钻研黄连种植技术,还主动承担起振兴公司的基地管理者,由他召集老百姓在田间务工,并发放工资,指导种植技术,跟着张安华在大棚和林地里种黄连的村民越来越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改变了群众靠天吃饭的现状。现在全县围绕中药材首位产业抓发展,奋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张安华有个更大的“野心”,就是把党员聚集到产业上中,把群众带到致富的项目里,扩大产业规模,健全产业链条,让大山深处的每一个角落都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所以,他在新建的万亩黄连基地起早贪黑,为的就是,干给全村群众看!
渝龙村支书肖光福种植林下黄连
“以前,一直担心没技术,种不好黄连。请人指导,只是集中在村委会议室,‘空对空’简单讲解。听了半天,也听不出个所以然。现在,村干部就是技术人员,张支书每天直接到地里,现场‘手把手’地教。”看着自己种植的80亩黄连,团结村村民张能才还想再多种几亩黄连。
团结村黄连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团结村种植黄连共计4120亩,其中大棚黄连120亩,林下黄连4000亩,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取得了好的经济效益,辐射到华坪镇其他3个村,老百姓直接镶嵌在产业链上,靠着这片青山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三坝村支书张平种玄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的团结村党建强、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被命名为“省级党建标准化建设示范村”,每年都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产业发展红旗标兵村”。
尖山坪村支书王聪在猪沼药基地
随着乡村产业振兴的劲风吹到千家万户,华坪镇各村支部书记、党员纷纷带头,你种100亩,我种30亩,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他们自己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身影。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一场从“会场”到“地头”的产业变革悄然兴起,以黄连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信心倍增,展现“药乡”风貌、重赋乡村活力、引领群众致富的初心使然。